第135章 双语学院(1/3)
迪奥尼修斯的青铜水准仪立在十字圣坛旁的制高点,仪器表面雕刻的珀尔修斯斩美杜莎浮雕,在熹微晨光中若隐若现。希腊工匠们裸露的臂膀被海风灼成古铜色,正合力用滑轮组吊起刻满楔形文字的教学石板,粗粝的号子声裹挟着胡族监工尖锐的骨哨,惊起芦苇荡中栖息的白鹭群。羽翼扑棱声与黄河奔涌的咆哮交织成雄浑交响,赵括握着新制的竹简,墨迹未干的《胡汉希腊通言》首卷在风中簌簌颤动,三语对照的《胡垦令》节录用朱砂勾描,暗红如刚凝血痂,烫得他指腹微微发麻。
“相邦,邯郸来的儒家博士将辕门围得水泄不通。” 墨玄单膝跪地,牛皮靴上的泥浆正顺着纹路缓缓滴落,腰间竹筒里的密报边缘洇着雪水融痕,模糊了几行关键字迹。“他们搬出‘用夏变夷’的古训,斥教授蛮夷语言为背弃祖宗。”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激烈的争执声,儒家学子们头戴的峨冠随着争辩剧烈晃动,宽大的袍袖在风中翻卷如浪,与希腊工匠束腰短打的利落装扮形成刺目反差,恍若两种文明正在当街对峙。
赵括摩挲着双面铸币上纠缠的纹路,玄鸟展翅的弧度与胜利女神飘带的曲线似在无声较劲。他望向正在搭建的学院主楼,从赵国运来的雕花梁柱还留着转运时的勒痕,与希腊穹顶交错的骨架奇妙咬合,海盐结晶在青铜支架上泛着白霜。“备车。” 他将竹简收入嵌着三语铭文的漆盒,盒盖开合时发出清脆声响,“让他们看看,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如何改写赵国命运。”
辕门外,儒家博士公孙矩的象牙笏板直指苍穹,峨冠上的玉珠随着怒斥叮咚作响。“昔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万世不易之道!如今竟要华夏子弟习蛮夷之语,这是要断我文明根脉!” 他身后的学子齐声应和,诵读声震得杨树枝桠簌簌颤抖,树皮裂纹里的宿尘纷纷坠落。希腊教师赫利俄斯怀抱一摞莎草纸逆流而上,纸卷边缘还沾着尼罗河畔的泥土,“语言是丈量世界的标尺,为何要自缚双眼?” 他带着爱琴海咸涩的嗓音,如利剑劈开这场文化对峙的硝烟。
赵括缓步上前,断云剑鞘擦过青铜辕门的瞬间,发出清越鸣响。“诸位可知,赵武灵王为何能逐匈奴于阴山之外?” 他鹰隼般的目光扫过众人,在每张脸上停留片刻,“正是因为他放下‘华夏独尊’的傲慢,学胡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