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早已察觉(2/5)
对朱元璋只能针对个人,不能针对具体政策。
若要对政策发表看法,必须提供有力的实际证据,否则便是对皇权的挑衅,对朱元璋权威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他的正确性。
夏白回过神来。
人教导百遍不如亲身经历一次。
让一个认错改错从来不易。
尤其是朱元璋。
夏白深知这一点,所以果断选择了“商谈”。
因为“商谈”见效快,也便于获取最直接的数据。当一系列无法篡改的事实摆在朱元璋面前时,哪怕他再愤怒再憎恨,也只能被迫接受。
对即是对,错即是错。
纯数字是最简洁的。
夏白握笔而立,目光扫过眼前的账册,略加思忖,随即飞快书写起来。他并未多费笔墨,仅寥寥数语,勾勒出盐业扩产之后的前景与未来。
半个时辰过去。
夏白搁笔。
轻轻吹拂几下,待墨迹干透,将这“表章”夹入账本末尾。
随后把账本揣进怀中,径直朝皇宫行去。
如今京都盐店少了往日的喧嚣,显得冷清了许多。
昨日的繁华恍若浮云,踪影难觅。
唯有悬挂于门首的“每斤十五文”的木匾,倔强地昭示着什么。
应天府的大街上,行人神色匆匆,许多人眉间愁绪难掩,加之街头巷尾不时出现的锦衣卫,更让市井间的气氛变得紧张不安,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种压抑的静默之中。
夏白脚步不停。
不到半刻钟,便抵达皇城之外。
表明来意并稍作等待后,便获准入宫。
文华殿内。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分坐高下。
案头皆堆积如山的奏折,粗略一看,少说也有数百份。
这是他们每日必须审阅的公文。
父子二人刚从奉天殿议事归来,结束了一场早朝。
明朝制度一日三次朝会,分别称为早朝、午朝、晚朝。
朱标呵欠连连,疲惫不堪,然而这是先皇定下的规矩,无论寒暑,日出之前必须上朝,即便贵为皇子,也需披星戴月。
通常情况下,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