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王卫二刘傅传(一)(1/7)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他的曾祖父王龚和祖父王畅,都是汉朝的三公(相当于宰相级别的高官)。据《张璠汉纪》记载,王龚字伯宗,当时在天下享有很高的名声。汉顺帝时期,王龚担任太尉。曾经有个故事:山阳太守薛勤的妻子去世了,他却没有哭,反而在送葬时说:“幸好不是早逝,又有什么遗憾呢?”后来,王龚的妻子也去世了,王龚和他的儿子们都按照礼仪守丧,当时有人对他们的行为有些非议。王畅字叔茂,他的名字在“八俊”之中(“八俊”是当时一批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汉灵帝时期,王畅担任司空(三公之一),后来因为水灾被免职。当时,李膺也因为正直不阿被免职回到故乡。王畅和李膺因为坚持正道,不迎合权贵,被当时的人们视为高洁之士。那些敢于直言、行为正直的人都以他们为榜样,希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当时,接连发生了自然灾害,一些上书言事的人认为三公的人选不合适,建议用王畅和李膺来替代,认为这样一定能带来祥瑞。因此,宦官们对王畅和李膺非常怨恨。后来,李膺被杀,王畅也被罢免,最终在家中度过余生。王粲的父亲王谦,担任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相当于幕僚长)。何进因为王谦出身名门,想和他结为亲家,还让王谦的两个儿子来见他,让他从中挑选一个结亲。但王谦拒绝了。后来,王谦因病辞职,在家中去世。
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跟着到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当时,蔡邕才华横溢,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家里常常车马盈门,宾客满座。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来访,急忙出门迎接,连鞋都穿反了(形容非常急切)。王粲到了蔡邕家,当时他年纪还小,身材又矮小,大家都很惊讶。蔡邕却说:“这是王公的孙子,他有非凡的才能,我都不如他。我家里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相当于宰相)想任命他为官,皇帝也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但当时西京(长安)局势混乱,王粲都没有去上任。于是,他去了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觉得王粲相貌平平,身体又弱,性格也比较随便,没有特别看重他。臣松之解释说:“相貌平平”是说他的外貌和他的才能不匹配;“随便”是指他性格比较随和、不拘小节。刘表去世后,王粲劝说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