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3/8)
肱之臣,以及州郡的监督官员,边疆的重任,虽然都有人担任,但未必是合适的人选。这并非选拔者不用心,实在是人才匮乏所致。更何况那些担任地方官职以下的小官,能都经过精心挑选,找到合适的人吗?最好的办法是用法律来监督他们。不然的话,频繁地调换官员,往来不息,送迎的麻烦数不胜数。在调换之间,难免会有奸诈的行为,既不利于事务的管理,而执政者也因为不能长期任职,知道自己无法在任期内取得成效,而只是敷衍了事以免祸患,都不会想着尽心尽力去体恤百姓,而只是梦想着声誉。这并非治理国家的根本意图。如今对官员的升降,往往只是根据州郡的毁誉,听信往来之人的浮言。这难道都能得到事实并考核他们的能力吗?地方官员之所以表现良好,是因为他们奉公守法,关心国家事务,体恤百姓。这三件事,或许州郡有所不便,往来的人也有所不安。而地方官员坚持这样做,虽然在治理上是得计的,但他们的声誉未必好;如果他们屈从于他人,虽然在治理上是失计的,但他们的声誉一定会好。地方官员都知道升降取决于此,又怎能不放弃根本而追求末节呢?我认为地方官员都应该任职稍久一些,足以让他们施展才能。每年考核他们的能力,三年总计,然后进行升降。考核都应该根据事实,不能只看名声。事实就是,根据户口来计算开垦土地的多少,以及盗贼的发生情况,百姓的逃亡情况,以此来计算他们的得失。这样实行,那些无能的官员,只靠名声是没有用的;而有能的人,即使没有名声也没有损失。法律一旦实行,即使没有监督部门的监管,虚假的赞誉和诽谤也可以得到杜绝。”这份奏表呈上后,曹操非常赞赏。
刘廙着书数十篇,还和丁仪一起讨论刑礼,这些作品都流传于世。文帝曹丕即位后,刘廙担任侍中,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他在黄初二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他没有儿子,文帝让他的弟弟刘阜继承了他的爵位。据《刘氏谱》记载,刘阜字伯陵,后来担任陈留太守。刘阜的儿子刘乔,字仲彦。《晋阳秋》记载,刘乔有辅佐国家的志向和能力。西晋惠帝末年,他担任豫州刺史。刘乔的后代一直显赫,至今仍然贵盛。
刘劭,字孔才,是广平邯郸人。建安年间,他担任计吏,前往许昌。当时,太史预测说:“正月初一将发生日食。”刘劭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