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4/8)
时在尚书令荀彧的府上,当时在场的有几十人,有人认为应该取消朝会,有人认为应该推迟聚会。刘劭说:“梓慎、裨灶是古代优秀的史官,但他们预测水火之事时,也曾出错,错过天时。《礼记》中说,诸侯朝见天子,到了门口却不能完成礼仪的情况有四种,其中之一就是日食。然而,圣人制定礼仪时,并没有因为天象变化而预先取消朝会,或许是因为灾祸可能会消散,或许是因为推算有误。因此,不应该因为天象变化而预先取消朝会。”荀彧赞同他的观点,下令按原计划举行朝会,结果那天也没有发生日食。
晋朝永和年间,廷尉王彪之在给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提到:“太史预测正月初一将发生日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是否应该取消朝会?过去建元元年,也曾预测正月初一日食,庾车骑引用刘孔才的论述来告知八座官员。当时朝议中有人认为刘孔才的论述不符合礼制,荀彧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荀彧的一个失误。为什么呢?《礼记》中说,诸侯朝见天子,到了门口却不能完成礼仪的情况有四种:太庙失火、日食、皇后去世、雨水打湿衣服失去仪容。这四种情况,指的是诸侯已经到了门口,突然发生这些情况,才不能完成礼仪。并不是预先知道这些情况,然后侥幸地认为史官推算有误,所以不预先取消朝会。三辰(日、月、星)发生灾祸,没有比日食更严重的了。史官已经预告了灾祸,却没有任何警惕,不预先采取防范措施,而是放弃消灾救难的礼仪,反而举行盛大的朝会,君臣互相庆贺,这难道是面对天灾、反省自我的态度吗?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合朔(新月)的礼仪和元会(正月初一的朝会)的礼仪是不同的。皇帝在殿堂上静坐,不处理政务,穿戴礼服坐在门口的礼仪,与元会的礼仪不同。既然不能同时进行,就应该权衡利弊。合朔的礼仪并不比元会轻,元会有可以推迟的理由,合朔却没有可以取消的理由。我认为应该按照建元年的旧例,推迟元会。”殷浩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取消了朝会。
御史大夫郗虑征召刘劭,但郗虑很快被免职,刘劭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来升任秘书郎。黄初年间,他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他奉诏收集《五经》及其他群书,按照类别整理,编撰了《皇览》。明帝即位后,刘劭被外放为陈留太守,他大力推行教化,受到百姓的称赞。后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