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6/8)
样的人,应该辅佐国家大事,为国家出谋划策,与国家共同繁荣,不是世俗之人所能常有的。希望陛下给予他充分的倾听机会,让他在清闲之时,能够畅所欲言,那么他的德行和智慧将会上达天听,光辉日益照耀。”臣松之认为,一般来说,推荐他人时,大多会用过分夸赞的言辞,能保持中立的或许很少。夏侯惠称赞刘劭“谦虚退让”和“明智洞察”,有些言过其实。
在景初年间,刘劭奉命制定了一套官员考核制度,即《都官考课》。他上书说:“官员的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历代以来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制度,导致治理的法则缺失,官员的才能和能力混杂不清。陛下以圣明的远见,痛惜国家纲纪的松弛,通过内省和外诏来推动改革。我深受陛下恩宠,得以承担这一重任,于是制定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还撰写了《说略》一篇。我学识浅薄,实在不足以完美地传达陛下的旨意,确立完善的制度。”他还主张应该制定礼仪和音乐,以改变社会风气,撰写了《乐论》十四篇,但这些制度和着作在他完成之前,明帝去世,因此未能实施。到了正始年间,刘劭致力于讲学,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他一生着述丰富,包括《法论》《人物志》等,总计一百余篇。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光禄勋。他的儿子刘琳继承了他的爵位。与刘劭同时代的东海人缪袭,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着述颇丰,官至尚书、光禄勋。
缪袭的好友仲长统,山阳人,汉末担任尚书郎,但英年早逝。他着有《昌言》,文辞优美,值得一读。缪袭在为《昌言》作序时提到,仲长统字公理,自幼好学,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文辞丰富。他二十多岁时,游历青、徐、并、冀等地,与他交往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素有名望,招揽了许多四方游士。仲长统拜访高干时,高干热情接待,并向他请教世事。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雄心壮志,但却缺乏雄才大略,喜好人才却不能善于选择,这是我为您深感忧虑的。”高干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仲长统的建议。仲长统离开后不久,高干果然失败了。并州和冀州的士人因此更加认可仲长统的见识。大司农常林与仲长统同在上党任职,他认为仲长统性格豪放,敢于直言,不拘小节。每当郡里征召他时,他总是以生病为由拒绝。他言行无常,当时有人甚至认为他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