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7/8)
些疯狂。汉帝在许昌时,尚书令荀彧掌管中枢机要,喜好人才,善于发现奇才。他听说了仲长统的名声后,推荐他担任尚书郎。后来,仲长统参与了太祖的军事事务,之后又回到尚书郎的职位。他在延康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多岁。仲长统常常讨论古今世俗的事务,每当他感慨叹息时,就会写成一篇论述,名为《昌言》,共有二十四篇。
散骑常侍、陈留人苏林,博学多才,对古今文字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建安年间担任五官将文学,受到礼遇。黄初年间,他担任博士给事中。文帝在《典论》中提到的苏林就是他。他年老后退休在家,朝廷经常派人去探望他,多次给予赏赐。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光禄大夫、京兆人韦诞,字仲将,是太仆韦端的儿子。他有文学才华,擅长撰写辞章。建安年间,他担任郡里的上计吏,被特拜为郎中,后来逐渐升迁为侍中、中书监。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辞去职位,七十五岁在家中去世。最初,邯郸淳、卫觊和韦诞都以书法闻名。卫觊的孙子卫恒撰写了《四体书势》,其中提到:
古文:自秦朝使用篆书,焚烧了先秦的经典,古文因此失传。汉武帝时期,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宅邸,发现了《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经典。当时的人已经不认识古文,称之为“科斗书”。这些古文被汉朝秘藏,很少有人能看到。魏朝初期,能够传承古文的人只有邯郸淳。卫觊临摹了邯郸淳的《尚书》,后来拿给邯郸淳看,邯郸淳却分辨不出。到了正始年间,立了三字石经,逐渐失去了邯郸淳的书法风格。因为“科斗书”的名字,人们开始模仿它的写法。太康元年,汲县的百姓盗掘了魏襄王的墓,发现了十几万字的竹简。对照卫觊的书法,还能看出一些相似之处。
篆书:秦朝时,李斯以篆书闻名,许多山上的铭文和铜人的铭文都是他的作品。汉朝建初年间,扶风人曹喜的篆书与李斯略有不同,但也堪称一绝。邯郸淳师从曹喜,掌握了其精髓。韦诞师从邯郸淳,但未能完全达到他的水平。太和年间,韦诞担任武都太守,因擅长书法被留在朝廷担任侍中。魏朝的宝器铭文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汉朝末年,蔡邕吸收了李斯和曹喜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古今杂形的字体,但在精细和简洁方面不如邯郸淳。
隶书:其相关内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