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布局电影行业 抢占思想阵地(1/3)
1969年的保城电子厂,车间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报捷声。当第一台印有\"中兴二代\"鎏金标识的彩色电视机在流水线上完成最后调试,何大清的手掌在控制台边缘留下了细密的汗渍。这台集合了他前世记忆中crt显像管改良技术的机器,造价不过280元,却让保城市和昌平市家家户户都出现了中兴二代彩色电视机。
作为国内首批掌握pal制式解码技术的团队,何氏研发组在1968年冬突破了彩色信号稳定传输的世界性难题。当保城市委大院的第一台样机收到中央台测试信号时,正在开会的市委书记被屏幕上跃动的五星红旗惊得碰倒了搪瓷茶杯——那抹正红色,比会议室悬挂的锦旗还要鲜艳三分。凭借自研的一体化集成电路板,中兴二代的能耗比进口彩电降低40,三个月内便占据华北地区70的市场份额,连供销社的送货员都笑称\"自行车后座绑的不是彩电,是老百姓的新年愿望\"。
真正让何大清心跳加速的,是vcd录放机的诞生。这个融合了前世记忆中激光读取技术的长方体设备,在1969年春季广交会上引起轰动。当邵氏集团的采购经理看到样机演示《大闹天宫》时,胶木眼镜片后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比录像带清晰度高三倍的机器,仅售120元,不到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三个月后,载着5000台首批产品的货轮驶离保安港,货单上\"ade baocheng\"的烫金字样,悄然叩开了东南亚家电市场的大门。
站在维多利亚港的星光下,何大清看着邵氏影城外墙闪烁的霓虹灯,突然想起前世在录像厅看到《英雄本色》时,后排中学生模仿周润发叼火柴的场景。这个发现让他脊背发凉——当香江影视通过技术优势构建文化输出体系时,内陆还停留在\"电视台每天只播两小时\"的原始阶段。
与邵逸夫的合作充满戏剧性。在半岛酒店的谈判桌上,这位影视大亨盯着何大清递来的vcd样片,忽然用宁波话笑道:\"后生仔,你这机器要是能配上我们的片子,整个南洋都要认咱们的台标。\"最终达成的30持股协议,不仅让\"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在当年元旦开播,更搭建起技术与内容的双向通道:邵氏的摄影棚里,二十名保城选派的技术员跟着香港师傅学习分镜剪辑;而中兴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