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瓷窑火里见真章(2/3)
上的铁钟。“开窑了!”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窑门,仿佛在安抚一位沉睡的老友。当第一窑匣被取出,青釉碗上的冰裂纹在火光中舒展,如同春日溪面初融的薄冰——正是老周三个月前故意留下的“缺陷美”试验品。
“你看这裂纹,”老周指着碗沿的细缝,“当初觉得是败笔,现在倒像山水画家的留白。”许砚秋忽然想起自己那篇被退稿七次的《砚田记》开头,那些被划掉的段落,何尝不是为了让最终的文字获得更舒展的呼吸?他转头望向陆辰安,发现年轻人正盯着裂纹碗出神,指尖在手机备忘录上快速敲击——想必是在构思凶手利用窑变规律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情节。
归程经过昌江边,晚晴忽然停住脚步。月光下,几个陶工正在清洗坯泥,浑浊的污水里漂着碎瓷片,却有个白发老师傅蹲在岸边,用竹筛细细过滤——他在回收沉淀的瓷土。“这些泥巴跟着窑火走了千百年,”老师傅捧起湿润的土,“可不能让它们断在咱们手里。”
这句话像窑火般在许砚秋心头燃烧。当陆辰安抱怨网络平台要求“日更四千字”时,当林小满为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转型困惑时,这位老师傅用最朴素的行动说明了:传承从来不是空谈,而是把掌心的温度,一点一点续接到下一代手中。
回到酒店,许砚秋收到母亲的微信语音:“今天给你新晒了桂花蜜,等你回来做糖桂花山药粥。”附带的照片里,老人正站在厨房窗台前,对着镜头比出年轻时在小学教算术的“1”字手势——那是他们母子间的暗号,表示“今天也在为你守护着生活的甜”。
深夜,陆辰安敲开许砚秋的房门,眼睛亮晶晶的像淬过窑火:“我想通了!小说里的凶手不是在破坏技艺,而是在模仿窑变的‘自然之罪’,就像老周说的‘火的脾气’——这才是真正的匠心悬疑!”他翻开笔记本,最新的章节大纲里,每个案件都对应着一种传统工艺的“不完美”,而解谜的关键,恰恰藏在那些被现代技术视为“缺陷”的细节里。
许砚秋望向窗外,景德镇的窑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散落在人间的星辰。他忽然明白,这趟旅程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素材,更是对“创作生态”的全新认知:就像陶瓷需要陶土、窑火与匠人的协作,健康的创作环境也需要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写作者彼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