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玉雕虚实藏机巧(1/3)
雨水在徽派瓦当汇聚成线,许砚秋跟着陆辰安踏入「琢玉庐」时,鼻尖先漫上冷冽的松香。青石板路嵌着半片明代玉璜残件,纹路间凝着蜡状包浆——那是匠人盘玉时留下的体温印记。工坊中央的水砣机正在旋转,金刚石砂轮切开和田玉的刹那,迸溅的玉粉在光束里如星子坠落,映得玉雕师林砚冰的银制围裙亮如霜雪。
「玉有九德,『缜密以栗』说的是结构,」她握着桯钻的手稳如磐石,钻头在「山子雕」的云纹间游走,「可最妙的是『巧作』——你看这处『留皮』,」她指着摆件上天然的枣红皮,「本是瑕疵,却化作山间落英,让死玉生了活意。」陆辰安的目光停在半成品的「蟹壳青」玉壶上,壶嘴处的阴刻线竟与景德镇笔洗的冰裂纹走向暗合——那日在聚贤窑发现的毒杀原理,是否能在玉雕的「应力裂」中重现?
手机震动,周明宇发来联合国项目的资料:「非遗数字孪生」需采集匠人手部运动轨迹,林砚冰的「分心打钻」技法被列为重点——她能同时操控三台砣机,左手画活、右手定型,腕间银镯与砣轮共振的频率,恰似古老的摩尔斯电码。「林师傅,」陆辰安晃了晃手机,「如果用3d扫描记录您的『巧作』过程,算法能还原您避开玉内暗绺的直觉吗?」女子的桯钻突然在玉面划出浅痕,指尖抚过那道意外的瑕疵:「二十年前我师父在『断龙纹』玉佩上留了道活裂,说这是『玉给匠人的题眼』——机器算得出密度,算不出下刀时心跳的轻重。」
许砚秋的镜头扫过墙上的《玉说》残页,泛黄纸页间夹着片「水银沁」玉蝉,蝉翼上用银丝嵌着「虚实相生」四字。林砚冰转身时,腰间牛皮工具包滑出几粒「解玉砂」,在青石板上滚成北斗状——与灯彩坊命案现场遗留的朱砂印记惊人相似。他忽然想起陆辰安在备忘录写的:玉雕的「活裂」可作延时机关,玉内暗藏的水银遇体温挥发,通过镂空雕的导气槽渗入茶盏。
午后在「开片室」,林砚冰展示了镇坊之宝「汉代金镶玉剑璏」的修复日志,泛黄纸页间夹着根弯曲的铜丝——检测显示含微量砷。「古人在剑璏的『谷纹』里留了『透气孔』,」她用放大镜照着玉剑格,「看似装饰的乳丁纹,实则是传递药粉的空心管道——每处洼痕都是玉魂的密语。」陆辰安盯着「游丝毛雕」的纹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