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这仗赢了(3/6)
一句话。
许佳音:“我不是来延续制度,我是来制造下一场争议的。”
曹正宇:“我们要让城市居民知道,不参与共议的人,没资格批评制度。”
周连成:“一部制度史,应该是争吵、推翻、重建、再生的现场,不是成果展。”
刘伟:“我愿做制度路上的那个‘拍桌子’的人,只要桌子没翻,规矩就没断。”
台下掌声雷动。
这一刻,蜂窝制度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代际交接。
陈鹏飞看着那群年轻人,喃喃道:
“这一天,等了三年。”
“终于,不再是我一个人在讲制度了。”
而平台首页,也换上了一行新口号:
“蜂窝,不是一个人做对的制度,而是一群人愿意吵的制度。”
那天晚上,陈家村老祠堂灯火通明。
制度墙上的条条轨迹、失败记录、签字档案,在灯光下反着微光。
张浩站在门口,看着那些早已泛黄的最早版本制度卡,忽然低声笑了:
“你说,从咱第一张制度卡到今天,这世上还会有人,把规矩当命根子这么守?”
陈鹏飞没答,只是把老卡拿下来,装进一个牛皮纸袋,递给许佳音:
“从今天起,这些卡,不属于历史,属于你们。”
“我们写过,你们可以改。”
“但你们得记住——规矩不能少争议,也不能怕失败。”
“它唯一不能少的,是每一代人,都敢贴出来。”
许佳音郑重点头,双手接过。
这夜,风过陈家村。
一墙制度不动如山,唯有木匾上那行字,在灯火下格外鲜亮:
“若这一代仍愿追问‘我们凭什么’,那我们就还有未来。”
入秋之后,一封加急邀请函寄到蜂窝平台。
信封上盖着三个章:
联合国乡村治理发展署
世界小农自治研究联盟
东南亚村落共建促进协会
信里只有一段话:
“贵村‘蜂窝制度’被评为2025年度全球最具创新性的农村治理实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