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名儒(7/8)
物致知,将格物做到极致,穷究天地至理,则霍然畅通,体悟到天道至理。
办法就是读书,论古今人物,晓畅古往今来学识,于宇宙万物中寻求至理,也就是至善之道。
这套学说,徐子先泛泛了解过,兴趣不大,也没有办法帮吴时中解决问题。
中国的哲学家,在逻辑学,辨证法上有较大的缺失。
或是过于耽搁沉迷于性理善恶,对人间的统治者最多就是天人感应,而于实际的政治,体制,科学,都没有成体系的论述。
以吴时中来说,徐子先感觉他应该是程颐一脉,发展到头了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一脉。
心学在明中后期到清季都是显学,然而于事有何补?
事非善恶,宇宙阴阳,没有数学和逻辑学支撑的哲学,说来说去无非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格局太小了。而且,从吴时中的著述来看,他还是没有走出程颐的桎梏,未能发祥光大,只是其著述中有明显的心学的影子,还在纠结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到底是能行方能知,知是行的发展,还是能知方能行,行是知的结果,吴时中还没有定论。
这个事,徐子先暂时不打算干涉,若是心学推出来,对吴时中本人会有人间圣贤的美誉,就象王阳明那样,活着便称圣了。
而此时吴时中还算不得南安侯府的人,徐子先势力不强,吴时中名声过于响亮,对南安侯府并不是好事情。
既然不能从学问上着手,只能另辟蹊径了。
出了竹园,徐子先把老仆吴忠叫过来,问起吴府的家计情形。
“世子也看到了。”吴忠道:“家中只有我和老爷,还有四个小把戏,吃穿用度都是坐吃山空,原本还不欠债,京中带出来的官俸省着用,还有几亩薄田可以度日,老爷是免身丁役和田亩赋税的,主母一场重病,把积蓄用的光光,现在还欠着三百多贯的钱,药铺,大夫,另外成衣铺子,酒馆,饭庄,米面粮行,诸如此类,各家几十贯到十来贯不等。现在,我想替老爷赊坛好酒,也是办不到的事了。”
吴忠说了几句,又对徐子先道:“世子也不必留钱下来,还得我跑回去还钱。这半年来送钱的人不少,都是被我家老爷拒收,要么就退还。老爷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钱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