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章 董时进,杨开道(2/3)
桑,造福万民可就差得远了。”姜立热情的上前同两人握手说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寸,这世上哪里会有完人。姜司令于战阵之上杀得日军丢盔弃甲。死伤十万。为中华数十年来之未有,扬我中华之志气为近百年之最。今日得见司令,实为生平一大幸事。”杨开道握着姜立的手紧紧地说道。
“谁说司令不懂农学,这定西化肥厂规模之大哪怕放在整个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听闻宁夏,甘肃,青海都在组织修建大量的灌溉渠道,下发种子,农具,大量组织民众购买,租借耕牛。司令为西北农业所做的贡献可是远甚于我们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呢。”
董进时神情也有些激动,毕竟日军屡次进犯民国,南京与东北军一意退让,丧失了大量国土与主权,唯一决战之心最强的只有15路军,哪怕退到了西北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派出了军队在上海打出惊人的战绩。这个年代,不管是学者还是百姓,对于敢于抗日的军队都会另眼相看,更何况一路走来看到姜立在实业与农业上也做了这么大的努力,跟民国大多数地方的官僚比起来,此时的西北完全是一块处女地,仅管偏远落后,但可朔性也极强,有15路军的强力坐镇下,不用担心战乱的侵扰。
“挤出钱来兴修水利,收罗了一些耕牛,另外租借给农户大量的种子,农具。这些花些心思去做,总是能做得差不多的,不过农业的改进并不只是这些,如何培育出更另优异的种子,如何因地制宜的种植农作物也是一门学问,现在西北的农业相当落后,而各地民众基本上都是未识字的文盲,对于这些没有太直观的概念。所以需要政府投入精力去引导,这些就不是我的擅长了,需要董教授与杨教授倾力去做,现在陕西,甘肃的形势暂时还算安稳,但潼关以外,连年战乱,旱灾,每年饿死,病死者成千上万,日寇占领了锦州,拥兵南下也不过转眼之间的事,数以十万计的难民,灾民,到时候拿什么去救?衣食住,这些都是要为他们解决的问题。西北偏远,日寇一时间也打不进来,所以藏主席与邵主席都在全力为这事做准备,整顿西北实业,农业,一是为了给后面的灾民,难民提供一个容身之所,提供能让他们生存的口粮。同时也是为了集合更多的人力,物力,一起对抗日寇,为随后的中日全面战争做准备。还望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