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淮上 3(3/4)
再加家亲朋好友的恭喜祝贺,家人的开心,自然都是叫人如夏曰饮冰,十分开心。
“越是这样,越要好好做事,方不负君上的恩德。”
阎应元嘴角的微笑也就是眨眼间事,他其实还不知道,朱慈烺对他的期待,可远不止一个地方的公安司副司正这么简单!
…………朱慈烺适才是在人群之中,从听到商人议论厘金开始,青衣小帽,一副富贵人家小厮打扮的他,就一直很注意的听着。
毕竟很多政、财、军上面的举措,都是自己一手创建,就这厘金来说,也是从后世搬来,这一个时间节点,是没有前例可循的。
现在看来,因为特定时期的特殊原因,厘金在普通商人这里,有怨气,不过,也是可以接受。至于厘不加田赋,这是十分要紧的举措,动摇不得。
还有裁撤衙役之后的进一步动作,也要抓紧进行。
至于江南一带的大商人,官绅地主的动向,当然是极为要紧的。
千头万绪,如同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风暴,吹动起来,连他自己都快要控制不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场绝大的风波,恐怕在一个月左右,就要闹将出来。
江南一带,稻米就要成熟。
而江北一带,都已经要收麦子了!
这个时候,麦子品种相对要晚熟一些,要是在后世,恐怕这个时间已经是遍地金黄了。就算晚熟,最多半个月,江南江北就要动刀开镰,而开镰前后,也就是朝廷收取赋税之时。
当然,也就是大商人士绅们市侩居奇,联手艹控粮价,勾结中枢和地方官员,利用这个时机,大发其财的时候到了。
在这个时候,江南一地,恐怕就会有超过百万的白银,几百万石米粮的囤积。
这么多粮食,商人们当然不会留在手里霉烂,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就是利润!以往时候简单,京师一带,粮价向来高昂,朝廷的漕运虽然不会让京师缺粮,但大宗的粮食是要军用和官用,民间百姓的粮,有时候供应还得靠商人从海道运河源源不断的运上去。
山海关的银子如水淌一般的多,粮价向来很高,海路运粮过去,也是大有利赚。
北方地界,这些年哪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