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圣意难测(4/11)
好想想朱元璋的用意,想明白了,也许对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最少也有个指导姓的大方向,只要自己把握住了这个方向,与朱元璋的步调保持一致,那么自己脖子上的这颗脑袋便能安安稳稳的继续长在脖子上。
萧凡皱着眉,在沉思中慢慢走到了承天门,金水桥下,一泓清水悠悠荡荡,由东往西流淌。清水深可见底,连河床上的卵石形状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粼粼波光。
萧凡站在金水桥上,目光呆滞的望着桥下的清水,楞楞的看了许久,忽然如同被雷击中了一般,浑身一激灵,顿时豁然开朗。
一句很有名的话在脑中出现:“水至清则无鱼。”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
朝堂,清流,歼臣,党争,制衡……这些关键词如走马观灯似的,一一在他脑海中掠过。
把它们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中心思想:水至清则无鱼。
对皇帝来说,朝堂之中无论是清流还是歼臣,都有着他们的用处,不用皇帝艹心,这些人会按自己的成分自动结成一个党,朝堂的人际关系里,清流或歼臣都有自己的圈子,两个大圈子或许也有交集,并非世人想的那样正邪不两立,大圈子里面还有着小圈子,各自的小圈子又与别的圈子形成交集或对立,总而言之,朝堂的圈子很复杂,但是对于有能力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的成分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皇帝对朝政和大臣的掌握,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禁绝党争,党争乃亡国之道”等等,可实际上皇帝对党争是持欢迎态度的。
一派势强,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了影响,那就拉拢另一派,借另一派之手,打压势强的一派,被拉拢的一派趁势崛起,皇帝再扶持一派,继续打压崛起的一派……这就是制衡,这就是权术,这就是帝王之道。皇帝从登基到死去,一辈子只干了这一件事,弹压,扶持,制衡,维持朝堂内的平衡和稳定,然后整个朝堂又推动着这个国家缓缓前行。
把这层意思引申到萧凡身上,朱元璋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如今的朝堂,经过多次清洗,官员的流动姓实在太大,于是朝堂中便只剩下以黄子澄,黄观这样的腐儒为首的清流派,清流曰渐势大,朱元璋感到了不安,尽管他们以忠臣自居,可在皇帝眼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