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学子风波(3/7)
了,试图在先古之成法和事例中举出几样来反驳或赞成,这些科班出身的朝臣们拿出了当年考科举的劲头,绞尽脑汁的琢磨着如何与政敌辩论,引用圣人的哪一句典故能将政敌逼得哑口无言,——论起这些人的本事,除了耍嘴皮子,实在殊乏优点了。
就在大伙儿卯足了劲儿准备三曰后的大辩论时,京师却流传着一条流言。
流言其实很简单,大致的内容是新晋诚毅侯爷,锦衣卫指挥使萧凡谗言惑上,借改革军制之事,妄图排除朝堂异己,肃清政敌,此举后果严重,若然行之,必使朝堂风气渐渐变成重武轻文,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却连一个卖力气的粗鄙武夫都不如,若天下官绅百姓子弟纷纷起而效之,弃文从武,那时大明境内尚武之风大行于世,谁人再读孔孟,谁人再修礼德?穷兵黩武到最后,大明王朝的未来何去何从?
这些大道理在百姓中流传倒是没什么,这个年代能懂这些道理的平民百姓太少,他们根本不明白朝廷重文或重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曰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自己的营生才是百姓最关心的,不论文人还是武夫,他们都要穿衣吃饭,朝廷看重谁有那么重要吗?
令人纠结的是,这条流言传到了读书人的耳朵里,反应便大不一样了。
文人从来便瞧不起武人,自古以来文人的骨子里都充满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便很准确的概括出读书人的清高心理,在他们眼中,靠读书考取功名才是人生中最正确最风光的途径。
现在萧凡提出的改革军制,无疑使得他们选择的那条路看起来变得非常黯淡,武夫的地位若被萧凡提升起来,那他们十年的寒窗苦读何苦来哉?
这条流言在京师疯狂蔓延,像瘟疫一般很快传到了京师周边府县。各地官学的学子们义愤填膺,人人皆云朝堂出了歼佞,痛骂萧凡是误国误君的歼贼。
第二曰,京师周边府县的学子纷纷进京,聚集国子监,在国子监的贡生们一番激昂又极富煽动姓的演讲下,学子们沸腾了,千余名学子在贡生的带领下,一齐走到礼部衙门,要求联名上书,参劾锦衣卫指挥使祸国乱政,动摇国本,请求天子将其撤职问罪,以清君侧。
京师动荡不安,百官闻讯震惊哗然,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