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工期(2/3)
星半点。”
几乎所有的华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喜欢上吃苦耐劳而又老实本分的华人,特别是有用人这方面需求的企业家和工厂主,他们对于华人非常欢迎,甚至对于《排华法案》都是抵制的,李牧记得《排华法案》通过的前一年,美国的工厂主就拼命地招募华人工人,结果那一年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约翰尼?马伦也一样,在见识到华人的工作效率后,约翰尼?马伦发现华工确实好用,比西方白人好用得多,如果能有更多的华人帮忙,约翰尼?马伦有信心在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把生活区建好。
想到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及工厂内缺衣少穿的现状,李牧决定从现在就开始发福利:“让后勤部去斯普林菲尔德采购一批毛料,回来之后咱们加工一匹冬天的棉衣出来,作为工厂的福利发下去――咱们工人的家属们有没有会针线活的?没有的话就去联系一家服装厂,咱们自己设计样式,自己加工。”
李牧还不知道这年代冬装的具体样式,但从夏装的样式上可以推测出来个大概,估计李牧不会喜欢的。
李牧现在的衣服都是初雪和严母做的,根据李牧的要求,和现在衣服相比有一定的小调整,比如垫肩、收腰、窄腿等一些不起眼的小设计,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东西,几乎每一处微小的调整,都会让整体上看上去更有型,更合体,也更符合李牧追求的硬朗、利落。
李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冬装嘛,防风保暖为第一要务,造型反而倒是其次,鉴于现在市场上毛料很常见,李牧想把二战时期德军的军大衣样式拿出来,给厂子里的工人每人发一件,这将会成为未来李牧手下的标志,想想一群一群的华人穿着二战时期德军的军服走在十九世纪美国都市的街头,这种感觉还是很带感的。
当然了,这种“带感”的感觉也只有李牧才会有,看在其他美国人眼里,只会感觉李牧工厂里的职工服装得体,整齐划一,这对提升华人的整体形象也很有帮助。
“针线活谁都会,就算是家里的婆娘不会,咱们爷们也能折腾两下子,这个就没必要去找服装厂了吧――”曹安然心情比较忐忑。
曹安然是李牧在工厂里的监督,每天看到绿油油的美元流水介般的从手里花出去,说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