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代人捉刀(3/4)
难些。那都是蔡议郎的体,当年能随其学得精妙的,如今多半身居高位,谁肯给人抄写。”
李素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
因为蔡邕被罢官回乡已经十年了,那就意味着京城跟着蔡邕学书法的徒弟,至少是十年前就在太学读书的。
蔡邕近年来才新收的徒弟,肯定有地位卑微的,但都在吴郡。
比如后来的东吴丞相顾雍,如今应该才十几岁,他就在吴郡老家服侍蔡邕、跟着蔡邕读书。顾雍的书法,是蔡邕本人亲口承认的“亲传弟子第一”。
包括顾雍的“雍”字就是蔡邕赐的,准许他与老师同音。表字“元叹”也是蔡邕赐的,本意是“被老师赞叹之人”。
但李素也不能跑到吴郡去找人啊,他要是找得到顾雍,那不直接找蔡邕就行了,还费那个事儿干嘛。
李素想了想,就降低要求:“咱不要求蔡议郎亲传,只要学得像,哪怕是自学成才的也行,随便指点一个吧。”
张亮又想了想,这次倒是很快有了建议:“若是如此,倒有一人可以举荐——此人名叫钟繇,字元常。蔡议郎下野之前他就在太学了,应该没什么机会亲传。但他自习勤勉,至少有九成相似,还经常来我这买纸。
他在太学蹉跎到三十岁才出师,又当了五六年闲职郎官,一直没有正经差事补阙,仕途不利,所以肯帮人抄写,开价也不会太高。”
汉朝对刚刚举上孝廉,或者是刚刚从太学毕业的新官,如果没有实职出缺,就先放在“郎官”的位置上候补。
换句话说,郎官就是一批每年领三百石俸禄、然后基本没活干、留在京师继续修身深造的宅男。
以京师高昂的物价,没有别的收好处机会,就靠三百石全家要吃一年,日子还是比较清苦的。如果不是出自有钱人家,或者是当郎官年数久了,就得找点副业补贴家用。
李素听到钟繇这个名字,顿时觉得找对人了。
历史上钟繇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虽然后来官位挺高,但他似乎是在董卓、李郭执政期间,才靠朝臣大量死亡出缺、快速晋升上去的。他仕途的整个辉煌期,都是在迁都长安之后。
如今还是定都雒阳的太平年代,钟繇就是个需要打工的穷逼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