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躲送礼如躲债(3/4)
“怎么,没几天就过年了,还要往香港跑?”梁格珍听着张恪打电话的内容,问他。
爱达或者锦湖想在国内上市并不难,但是一个地区能以行政的手段争取到的名额实在有限,而张恪还不屑于从国内的股市圈钱,这些机会,是不会跟海州市的其他企业争的。张恪另有迂回进去资本市场的手段,何苦跟证监会的人打交道?
“学校在寒假里组织的活动……”唐婧将事情来龙去脉简略的说了一遍。
唐婧歪着脑袋问张恪:“那你呢?”
今年年关,张知行不得比唐学谦轻松,海州控股的模式很成功,特别海棉的几家厂整体迁入北关的纺织工业园,非但没花市里一分钱,通过旧厂土地商业化运作,还套出三个亿的资金,这在九五年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就算省里的企业也没有几家有这么闲钱的。从九五年年中起,唐学谦就名正言顺的加强对海州控股的支持力度。十一月份提出的管理层持股的试点,也得到省里的批准。
张恪到楼上给小叔通了电话,问起盛青、梁军在深圳组建公司地情况,母盘制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关键还要巧妙的回避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在公司注册与财务管理上,对各个分散的工作室的管理,要注意地、要规避的东西太多,跟他说起今天在公司遇到的那名研发中心地员工施春锋,让他什么时候来挖人,这已经跟丁槐打好招呼了,特别是九十年代未期,电脑软件的盗版会异常的兴盛。
张恪放下电话,到楼下看唐婧她们打牌,没过一会儿盛青就打电话过来,盛青原来这两天打算回海州,接到张知非的电话说张恪这两天要过去,打电话问候一下。张恪没跟他在电话里多说,具体地事情到深圳后再说,就结束了通话。
顾建萍也暗暗乍舌。至少能略知爱达电子有多赚钱了。
张恪虽然没有参与盛青他们的盗版事业,但是干预的程度,比直接参与差不了多少,盛青他们目前所进行的框架就是张恪设计好的,一些关键技术与工程师还是爱达电子转过去的。盗版如燎原之火,便是盛青、邵至刚、小叔、杜飞这些人都受不住这看得见的风险又不大的暴利地诱惑,阻止是阻止不了的,还不如好好的引导一下。
九十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想在国内上市难于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