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姚平章老成谋国事 赵左丞振奋将士气(5/7)
——他不但深以为然,并且在这方面他其实也已经做了很多。之前,刘福通来借兵,为什么听从洪继勋的意见,借给了他?不就正是为了一方面稳住金陵(使其短时间内无法觊觎徐、宿),同时另一方面逼压河南?
赵过答道:“不是。”
“臣闻,察罕帖木儿现屯军曹州。主将携孤军、屯杀场,自陷生死之地,何其愚也!但是对主公来说,臣窃以为,这却是一个大好的良机!臣也知道,如今前线的将士征战已久,皆疲惫,如果强用之,也许徒劳无功。可是,放着察罕在眼皮子底下,却怎么能将之轻易放走!
赵过又摆了摆手。
——邓承志和姚好古的“不谋而合”,就是不谋而合在了这里。虽然邓承志不知道“引蛇出洞”策,但却也看到了察罕屯军曹州、迟迟不走,对海东来讲是个难得的“斩首”良机。
既然老成谋国的姚好古也赞成“引蛇出洞”策,那这个计策应该就是可行。如果要行此计策,眼下确实不能轻易放走李察罕!
“主公军令在此,左丞有何良策?”
胡忠又问道:“是不是末将等营中有人违反了军纪?致使左丞为难?”
而又至于“淮泗若安”,正如邓舍对邓承志说的话:“将有杨万虎,文有杨行健,我对徐州、宿州总算可以放心了。”虽为新得之地,但一来有虎将镇压,二来有能臣治理,“淮泗也可算是已经安了”。
——赵过为何假说“只需打跑察罕”云云,而不说“只需擒获察罕”云云?李察罕威名远震,想要生擒他,难上加难,如果这么说了,诸将听后肯定很有压力,不甚积极;可如果只是“打跑察罕”就容易许多,大家伙儿好歹也是连着打了好几场的大胜仗,尽管有曹州之败,可也只是小败而已,并无损志气。
诸将跪拜在地,听罢,皆又惊又喜,——赵过对他们的判断很对,他们确实早有归意了。一场仗连着打了个把月,艰苦奋战、终获大胜,不管换了是谁都难免顿时松懈,一松懈就会生起归意。只是邓舍不下令,赵过不开口,他们不好主动提出罢了。
次日下午,成武前线,赵过正在巡城,一将飞跑赶来:“报!益都军令。”
“左丞只顾愁眉,却是为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