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时机不合适(4/5)
全可能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到继续支持,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根本排不上号。在我们单位,技术委员会的说法是一回事,真正落实下来,又是另一回事。”
关云天相信史晓东的说法,一个科研单位的资源总共就那么多,当然要重点照顾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年轻科技人员即使有才华,也要往后排,多少年来形成的痼疾,岂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
“民用科研领域,政府投放的资源确实有限,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僧多粥少的现象,不过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到了那些重视技术创新的企业,受到的限制就会少多了,只要科研选题跟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资源方面一般都会得到保证。”关云天道。
史晓东正是看中了昌达集团的科研资源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视,史晓东和童博士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他认为,童伟愿意从国家级科研机构跳槽到昌达集团,说明这家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气质。
现在看来,一旦yh项目完成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建设并顺利投产,史晓东跳槽到昌达集团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但迄今为止,他还没有向昌达集团提出任何要求,关云天认为这有点不合常理,虽然是他主动跳槽,但薪资水平、福利待遇之类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也属人之常情。
“史工,我代表全公司欢迎你到昌达集团工作,但我想知道,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吗?”关云天忍不住问道。
史晓东倒显得很平静,“我没去想什么具体要求,但这么大的昌达集团,这里也聚集了不少人才,关总,我觉得你们也不会亏待我吧?”
哼!看似无欲无求,实则话里有话。关云天当然知道对方的意思,“史工,你们做技术工作的讲究数量准确,你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无所适从呀!”
“关总,这种事如何做到数量准确?再说,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相信你们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当然有一套衡量标准,但你自己也得有个心理预期吧?不妨说出来,也好让我们有个参照。”
史晓东想了想,“如果非要让我说的话,童博士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