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没想不劳而获(3/5)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不想参与其中。也许这类琐事超出了两人的能力范围,或者出于别的考虑,反正他们谢绝了公司的好意,提交材料后,请公司有关部门帮忙办理。
因为新药创制的策略问题,关云天此前跟省医药管理局的黄副局长有过一次长谈,老黄虽然算不上医药领域的高级别专家,但绝对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他长期主管和参与制定药品方面的政策,对新药研发和创制有独到见解。
当史晓东和邹博士将各自的选题报告呈送到集团公司领导面前,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时,关云天向两人陈述了医药管理局黄副局长的见解,“首先
声明,对于新药研发和创制,我们是外行,这位老朋友的观点,不知道对你们的选题有没有参考价值?”
“我觉得这位领导的建议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就目前条件而言,不要说科研基础薄弱的企业,就算基础比较雄厚的科研单位,搞新药创制都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国内的基础研究水平还很低。”邹博士的观点跟老黄竟如此相似。
“据说新药创制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二是资金。不瞒二位,昌达集团在资金方面不存在太大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对跟新药创制有关的基础研究缺乏了解,在你们二位看来,这方面有没有捷径可走呢?”关云天道。
“捷径?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史晓东连连摇头。
“不是说在基础研究方面走捷径,因为昌达集团作为企业,不可能做基础研究。我的意思,新药创制不是需要在大量的基础研究之上展开吗?虽然国内的基础研究做的不扎实,咱们是否可以借用国外的基础研究成果呢?”关云天道。
“当然可以!但国外真正有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和书刊杂志并不多见。”邹博士道。
“如果可以,你们又真正需要的话,叶总也许可以帮到你们,毕竟她在杜克大学读了本科和ba,还在陶氏公司做过部门高管,要了解外面的情况应该比咱们方便。”
“那就最好了!通过叶总了解到的情况,再加上咱们在互联网和外国期刊杂志上的筛选,说不定就能发现值得创制和开发的新药。”邹博士对此很感兴趣。
“大方向可以这样考虑,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