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各部的年礼(4/6)
明明银子无数,但是就是流通不起来。
这就是大明朝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因为存在通宝和的金花银两种法定货币,带来的种种困扰,被毕自严说的清清楚楚。
倘若是能够官方铸钱,并且掺铅等物的比例都是合理的范围,自然可以让良币驱逐劣币。
而这个官方铸钱,则是以大明朝堂的国家信用作为背书,当国家愈加强盛,则大明发行的通宝的价值就会越高,而皆是百姓们就会把猪圈里的银子刨出来,换成大明通宝去储藏。
这样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则。
这一方面,需要大明皇帝不断的让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则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律一旦形成,大明的钱荒就得到了巨大的缓解。
说到底,战败国无人权。
大明皇帝只要拿下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毕自严就能让大明的经济蒸蒸日上。
“也就是说景会你要和郑芝龙和郑芝虎他们做贸易,从倭国大量购铜、银?”朱由检咂咂嘴问道。
毕自严俯首说道:“是的,万岁,倭国有大量的铜、银,虽然前段时间沐王府上报,在滇南发现了大的铜矿,但是滇南铜矿还未开垦,相应的民夫运输都不到位,还是从倭国来的铜更快一些。”
倭国不仅有银子还有铜,这件事朱由检倒是知道一些。
清廷很好的解决了大明的遗留问题之一,就是这铜之事。
早在万历年间,也就是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大量从倭国购买铜料作为铸造火器的配件,而在天启年间,也就是黄台吉时候,建奴的商贾就已经漂洋过海的前往倭国贩铜。
而在顺治年间,鞑清的官商,还被倭国的官员斥责。
【各商求如期而出以奉倭法,始有鑚谋求托之弊。岛中给照、毁照之权,俱在通事,于是通事至唐馆,踞首座,颐指气使,直呼商名,少不如意,辄骂詈而去。商人蠖行鼠伏,媚词泉涌,自同奴隶。积威约之渐也。】
鞑清的商贾在倭国奉行的倭国律法,而倭国的通事们,在唐馆内,都是坐在首位,趾高气昂,直叫他们的大名,稍有不顺意,就会辱骂一顿,然后扬长而去,但是鞑清的商贾们蠖行鼠伏,媚词泉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