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韶光的本事(2/5)
计要承“千秋百代”祝鼎宴出师不利,八成是夭折了——别不说,不吉利啊,心理阴影啊,明年谁还愿意参加?
邵杰却不觉得:“这是救驾之功啊。你昨日就该告诉我,若告诉我,我定要留在这里。”一副热血样子。
有之前挟持事情在,林晏本不让沈韶光昨日在东市酒肆出现,但是沈韶光觉得这事自己一直在掺和,作为老板若不出现,怕会引对方怀疑,但还是掐着点儿提前离开了。临走,本着能挽救一个是一个心理,沈韶光叫上了邵杰,只说有重要事相商。
事后邵杰知道了,只能扼腕。
事实证明,邵杰不是少数人。
见沈记开了门,店主、管事、跑堂、庖厨并些别仆役在里里外外地收拾,又有京兆衙差在,便有昨日客人来打听。赵王事已经传遍了全城,作为“适逢其会”者,开始有些懵,后来有些怕,等事情过了,禁军搜捕、满城热议时候,不少士子竟然兴奋起来。
他们就站在这一片破乱酒肆中,站在这昨日事发地,分析赵王狼子野心和下一步计划,讨论北都附近诸军分布,讨论若朝廷征讨,谁可为将,讨论更具体战略战策。满满以天下为先书生意气,为苍生立命,为君父解忧。
说至激昂处,便有人呼,拿笔墨来,要当场写征讨檄书。
也有人呼,拿酒来,大有一会儿摔了碗,便“投酒从戎”意思。
沈记酒肆小娘子也是妙人,要笔墨给笔墨,要酒水给酒水,关键,说得也好,“正是因为有诸位君子这样忧国忘家、心系天下人,我等小百姓才能安心过日子。”
家国天下是儒家士子终极情怀,沈韶光话实在是点在了士子们穴位上,场面越发激昂起来,又有若干士子写了诗,众人并约定,不论登科与否,明年这个时候都再齐聚于此。
“吾等可能终身都成不了鼎臣,然作为读书人,‘赤心事上,忧国如家’1,不敢一时或忘。”一位士子道。
于是众人商议着,把祝鼎宴改成赤心宴。
沈韶光击掌,“改得好!”
邵杰从市令处回来,见这场面,也跟着慷慨激昂了一回,无人处又嘲笑沈韶光,“我说什么来着?你啊,小娘子家家,不懂我们儿郎。”
沈韶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