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章母子情深(2/7)
披甲归田,将许家楼改变成刘家庄。大兴
土木,挖河引水入海,将刘家宅大街焕然一新。
曾经的刘家庄,红极一时。民国初期,刘家庄开始衰败。八年抗战,刘家庄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直到大兵南下,刘家庄船民
捐出所有船只渡江,至此,刘家庄船队宣告切底结束。大汉潮帮,就此一蹶不振,销声匿迹。刘家人也四离五散,各奔东西。遍
及大江南北,定居五湖四海。
随着鹦鹉湖环境恶劣,将鹦鹉湖居民迁移至刘家庄,为的是重建古老文明老街。不想,老街后继无人,天地荒芜。虽然没有过
去饿殍遍野的惨像,但现如今的刘家庄于其它地方相比较,是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从李再模他们这一批后人算起,接
下来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而农村人除了留守儿童,便是孤寡老人。
能种田的大户,几乎雇不到人。你回到农村看到的景象是:村村通大路,户户奔小康。就是种田都是老人家,养鱼的都是鳏寡
孤独单身汉。老光棍在农村成为香饽饽,老妇女成了农村里的主力军。年轻人的影子,你在种田人当中,找不见一个。有人的地
方,才能带动经济消费。才能货币流通,市场搞活。越是没人的地方,越是难以生存。
刘家庄现在的人,种田的都是几户大户。和过去的地主雇工一样,没有能力承包土地的农民进成打工,被城里人称之为农民工
。在家种地的农民,那不叫农民,新名词叫承包户。机械化种田,给农民带人来福音。而农资成本的加大于投入,农民生活成本
提高,种田几乎零收入。迫使农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
从而造成农村除了老人便是孩童,年轻人几乎一个也看不到。更令人揪心的是,农村人瞧不起在农村干活的人。自卑、压抑、
无奈充斥刘家庄人。随着一批批在外谋生的刘家庄人,开着小轿车,带着礼物回家。众乡亲刮目相看,羡慕嫉妒。由此而产生的
连锁反应,一家模仿一家。宁愿待在城里拾荒,也不愿意回家乡的想法,在所有打工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早期外出打工人,百分之九十定居城市。而后来者居上,进成打工人逐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