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4/8)
慈烺自己动手,将自家父亲所说的罐头付之行动。
从天启三十六年正月到天启三十七年二月,朱慈烺在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下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最终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将食品装入薄钖铁制成的铁皮罐,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最后放入沸水锅中加热半个时辰。
这种办法,能保证食物三个月不变质,不管是对于民生还是军队都是突破性的研究。
朱慈烺在朱由检的指导下研究出真空罐头后,他第一时间就是给朱由检回信,同时也在方丈县开设相应的工厂。
原本因为航运时间太长而贩卖不出去的乳制品、蔬菜、水果,现在成为了方丈县的主要经济来源。
方丈罐头的工厂占地一百亩,有一千五百个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的背后是一千五百个家庭。
截止天启三十七年九月,朱慈烺运营建设的“方丈罐头”投产,年产量九百万个罐头。
在投产后,“方丈罐头”成功被五军都督府采购,作为河中、岭北等地驻军的军需品。
腊月初三,五军都督府上直都督李定国上疏,建议明确士兵的战时军需问题。
腊月初九,经过五军都督府商议,监国太子朱慈燃拍案,大明制定了大明士兵的战时军需标准。
参与作战并出征的士兵,战时每日的军需标准是重量一斤的肉罐头,以及重量半斤的蔬菜或水果罐头和重量半斤、含糖不低于一钱的方块饼干,重量半斤的军粮米。
两斤半的物资便是一个士兵作战时一天的伙食,饼干罐头往往是第一个需要吃光的东西。
只有将它吃光,才能将袋装的军粮米倒入铁皮罐中,随后掺水煮沸,同时对肉罐头和蔬菜罐头进行不同的掺水加热。
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一刻钟,煮出来的东西味道也不好,但如果是在作战,想来不会有谁对这样的伙食产生抱怨。
至于这样的物资价格,差不多是在三十文左右。
也就是说,维持一个士兵当日口粮,最少需要三十文。
对于常年仅保持两到三万对外作战部队的大明来说,这点支出不算什么。
倒是对于方丈县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