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伤脑筋,如何解释氯化钠(2/3)
尽杀百姓,鸡犬不留。长安百姓听到这里,个个大骂曹操残暴,一时间长安城里骂声一片。
但李世民等人却不这么看,他与长孙无忌等人正在宫里一起听广播,听到这段时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征战多年,战略眼光不低,自然知道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就算没有曹父被杀之事,曹操迟早也要进兵徐州的。报父仇是个极好的借口,曹操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讨董联军解散之后,天下进入纷乱割据混战之中。袁绍对公孙瓒、曹操对陶谦、曹操对袁术、刘表对孙坚……看上去有些纷乱。其实根源在于袁绍、袁术兄弟不合,形成了两大并不稳固的军事同盟:袁绍、曹操、刘表对袁术、公孙瓒、陶谦,互相攻伐兼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操和陶谦本身就是敌对的,曹操为父报仇,不过是让征讨徐州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李世民等人也是经历过割据混战,自然知道这些,所有的攻伐都会找个借口,不然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曹操以报父仇为借口征讨徐州在他们看来都是基操。
再到后来,刘备修书请曹操退兵,曹操竟然同意退走,那不过是因为兖州发生了叛变,吕布端了曹操的老窝,曹操才不得已退兵。
不过三国里却放大了刘备的作用,表现出他的仁义,从而引入三让徐州的故事。
三让徐州的故事果然让长安百姓们听得很过瘾,个个都称赞刘备仁义,也称赞陶谦识大局。一般情况,人死后都会将基业交给儿子,但陶谦却交到外人手里,这确实非常人所能为。
李世民却道:“陶谦不让儿子继位,看来他的儿子能力真的不行。”
长孙无忌道:“那时的徐州正是烫手山芋,不是那么好接手的。后来事实也证明,刘备最后还是没能成功保住徐州。”
房玄龄:“陶谦的安排是对的,虽然最后没保住徐州,但起码保住了儿子。”
李世民听罢默默不语,寻思着一定要将几个儿子培养好,不然像陶谦那样死的时候连个能继位的人选都没有,那就才可悲了。
再下来的曹操和吕布的大战更是引人入胜,李世民等人听得格外认真。百姓听的是双方交战中武将之间的大战,听个热闹。而他们更在意的是交战中双方反复使用伏兵,几乎已成了每场胜负的关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