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番外一(8/9)
还带着家人去墨子山祭拜,甚至帮新官学动土。
相信建在烈士墓附近的新官学一定能继承其精神。
扶江县从一个人口一两千的贫穷县城变成如今的模样,先有纪炀打底,再有后几任知县一点点补充,这才造就了如今的生机勃勃。
从贫穷的下县,变成最顶尖的望县,这个过程实在让人感动。
而且从扶江县里,还出来不少优秀的人才。
玉敬泉,凌俊鹏,卫蓝,还有江春,这些人都在外面做官,有些人官职还不低。
韩家更不用说,全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扶江县的百姓,也为他们这里的人骄傲,更为纪炀是他们的知县大人骄傲。
所以他们才会集体请求,请当时的知县章善,把知县大人的名字补刻在码头的石碑上。
当初大人不想刻自己的名字,只刻工匠们的姓名,可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才是最值得留下名字那位。
其中一个叫安冬的工匠,就是在运河修好之后定居在扶江县的。
挖运河这种活,其实没什么人愿意做。
但他实在没钱养家,只能过来。
等挖好运河之后,安冬看着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有人过来感谢,心里忽然觉得,他这个活计好像也没那么差。
当时的扶江县刚刚开始发展,他私下听那些大官说过,说当地知县很厉害,有他在,这个地方看着荒凉,以后必然不错。
安冬把这话记在心底,拿着工钱回家后,看着家乡的恶吏,干脆带着全家搬到扶江县。
安冬可以说,这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虽然他刚来没多久,纪大人就已经被调到潞州城,最后又被调到汴京。
可他还是觉得这里好。
他到了之后,便开始开耕荒地,没想到他这个外来户都能用本地的耕牛跟农具。
当地人还说了,谁要是排斥外来的人,那就是跟他们过不去,既然到了扶江县,都是一家人。
有耕牛跟农具,还有当地官吏帮忙,他们很快在扶江县安家。
不过很不巧,房子还没盖好,已经快到冬天,本来以为这个冬天会很难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