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我们是一家人(3/4)
是并不普及。据传是当年的探花郎抄书有感的发明,而且还因此被当今相爷看重,做了乘龙快婿。”
沈鸣珂虽然知道剧情,但还是不得不感叹不愧是天道之子,抄书还能抄出活字印刷术来。
“只是,这种印刷术极为不便,需要用蒲州胶泥做模,之后加以煅烧,稍有不慎,便是开裂毁坏,所以极少使用。”孙镇解释道:“如今只用在《童韵启蒙》《千字文》《三字经》等书刊印上。”
他顿了下,又道:“主家若是想用活字印刷术,实在不必,不说蒲州胶泥运输所费颇大,就是烧好了字模,排版时寻找都很费时费力。”
沈鸣珂点头,确实,历史上北宋年间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就因为如上的原因,并未普及,直到元代王祯的转轮排字架出现,才真正提高了印刷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我这儿有一法,可解决以上问题,还请您帮我。”沈鸣珂说着,起身一礼。
孙镇大惊,他连忙避开,“使不得,使不得,您若是需要小老儿的手艺,一句话的事儿!”
沈鸣珂摇头,“我想聘您为沈氏书坊的刻工大匠。”
孙镇一愣,“您要开书坊?”
沈鸣珂点头,“不错。”
孙镇犹豫道:“主家,书坊不仅是刊刻,还需要有书生写文,名家题字,甚至是官吏背书才行。”
沈鸣珂笑道:“您说的是。不过,我暂时只想先刊印《夕闻》。”
“《夕闻》?”
沈尧光与孙镇同时看向她。
“一份八卦小报。”沈鸣珂道:“就从兴安县做起。”
之后,在沈鸣珂的坚持下,孙镇与其签订了特殊的合同,以工代佃租,双方皆大欢喜。
三天之后,孙镇就带着儿子赶到了沈家,“这是犬子孙茅,他自小跟随我学习刻工,现在在书坊内,还兼任了写样一事,这么一来,主家您需要的人,我们父子就齐全了。”
沈鸣珂连声道谢,她确实忘记了写样师傅,毕竟这种雕刻都是要写镜像文,非一般师傅可为。于是她当即又拟了一份合同和两份保密协议,“那这样,您儿子的月钱就按五两银子计算,可好?”
孙家父子大喜,连忙应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