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灾荒(2/4)
后了。
每月供粮三万担,这粮从哪里来?现在这会儿可是冬天,这是北边,一年一熟,到明年麦收,还有小半年呢,看来粮价要涨!
李小幺和李宗梁、魏水生几个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这一个月三万担不是小数目,南边又在和南越打着仗,池州府一带成了战场,这收成上就不能指望了。太平府去年旱的厉害,这多出来的钱粮,自然都是从百姓身上压出来,李宗梁急忙安排人往郑城、唐县两处买粮,能买多少买多少,山上的存粮可不多。
可他们知道的还是晚了,郑城不提了,严府尹走后,方侍郎留下来兼了府尹,这城里按人头每天定量供粮。往日热闹的粮食市干脆关门大吉。
唐县还是一样热闹,可粮价却是一天一个样。
官府出面,唐县有户籍的,按人头,每人每天两斤平价粮限供,别的,再想多要,只好随行就市。
笔架山上忙了七八天,也没能买几斤粮食回来。
李宗梁只好每天多安排人手进山打猎,腌晒肉食,多吃肉少吃米面。
李小幺和李宗贵仔细算了算,山上的存粮勉强能撑到明年春末,等夏天来了,地里庄稼长出来,能吃的东西就多了,南边的米粮也该运过来了,这饥荒应该就能抗过去了。
可情况却比李小幺预想的要坏的多,这每个月三万担粮,看来竟全是从附近几个州县抽调过去的。
北地本来就不富裕,又是临近年关,寒天冻地。税吏、衙役们个个都下了乡,按乡、按人头收粮。
郑城不提了,先前因为清野,已经是百里无人烟,如今紧挨着郑城的唐县、和县等几个县,也因为这强征,处处仓皇零乱起来。
春节没到,笔架山下渐渐就有了扶老携幼、推车背包、成群的逃荒逃难的人群。
不过这回不是往南、往太平府去,往南到处设着关卡,没有路引,不准南下。
只好往北,往北平逃,牧守郑城的方侍郎睁眼闭眼,根本就不管那些成群结队逃往北平的百姓,北平军更干脆,撤开条通道,沿路竟然还设了指引,一幅热烈欢迎吴国百姓往北平去的样子。
李小幺和吕丰、李宗贵跟了一趟,奇怪之下倒也释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