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决定了,那就徒手推演整个理科体系(1/4)
“咳咳。”科技部部长林钢出声打断了秦齐清教授继续问下去的打算。
毕竟,如果再问下去,那可是违反保密条令的。
“秦教授,您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干了几乎快四十年了。这份材料您看可行性有几分?”林钢还是回归到了正题。
“林部长,我刚刚仔细看了这一份技术路线。如果按照这份路线来看,各项技术结合得非常严密,按照初步的预测,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这条路线是可行的,具体的数据需要再用超算跑一下才知道。”秦教授斟酌用词,用极慢的速度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即便老秦比谁都希望可控核聚变尽快实现,但是在这个场合他必须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这可是关系到未来的国策,容不得有一点马虎。
“秦老,我是知道您的,您一贯谨慎,如果您说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那我觉得把握是很大了。”林钢补充道。
科技部的部长也不敢把话给说死了。
“林部长,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不把写这份报告的研究者请到这儿来,当面做个分析和探讨。毕竟他的这份报告应该只写了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更详细的部分没有披露出来。”秦教授询问道。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唯一知道研究者身份的程文轶身上。
程院士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自己总不能说,人家不来是因为正在准备高考吧?
正在为高考奋斗的陈仲策不知道自己薄薄的一份技术报告提交上去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于整个华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专家都在为之坐卧不宁。
抛出可控核聚变的方案只是给自己一个保底的手段,其中还是有些不太确定的因素在其中的。
陈仲策不想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实在是太多。
眼前的高考还是得把握住。
按照华国如今的科研环境,本科至少还是需要去顶尖985高校才有机会接触到顶尖科研资源。
毕竟看出身论资排辈的情况还是太严重了。
但是,如今留给陈仲策的时间已经不足50天了。
压力不小,毕竟这和科研根本就不是一个赛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