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我还是个孩子(2/3)
“跟你说过不用这么早过来,家里的事儿都忙完了?”
“都忙完了,这几天您身体怎么样,好点没有?一会儿给您看看”九妹拿起小短把扫把,一边清扫着窗台一边回着刘掌柜的话。
“没事,都好了。这几年多亏了你盯着给调理,现在一星半点的风寒都不怕。”
“那也不能大意了,平时还是要注点意。”
“知道了,记得你说的平时嘴不亏,到时少吃药。年纪不大,还是个爱操心爱唠叨的”掌柜远远的虚点着九妹笑道。
说起来九妹与刘掌柜能够结识也是巧了,这事儿就得往回倒。
大概五六年前吧,那时候九妹娘亲身体一直不好,得长年吃药,家里本也没存下什么家底。
父亲是个秀才,在邻县的县学里教书,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束脩,将将够一副药钱,就没剩多少。
因为邻县向学的人多,学里给先生的四季礼也比较厚重,还有平时学生们孝敬的东西也不少。所以父亲选择去邻县教学,真可谓是为五斗米折腰。
要说一个月一两银子的收入在这个时代可真是不少了,又在乡下都够一个五口家庭小一年的生活嚼用。
乡下别看一大家子累死累活的忙活一大年,也不见得有一两银子的收成。
所以老话常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家里有病人,那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就是有那好日子的,家里要是有常年吃药的病人,也能生生的给你拖垮了。
本来就没什么家底儿,娘亲又生了一场大病,人眼看着马上就不行了,转了几个弯托了人请了县里庆和堂的先生才救回来。
要说大毛病也没有,就是早年积劳成疾,落下的病根。有条件就用好药顶上,慢慢的养个两三年也就能缓过来。
先生又说了,这啥病也得把心胸放开了,病就去了七八分。
这么一折腾,本来没有什么积蓄的家又欠了一屁股的债。
当时两个哥哥都在县学学堂里进学,一年的束修和花费也不小。父母心气高又想让两个儿子出人头地,不想让他们退学。
妹妹还小,哪哪都要钱,娘亲这边眼看着药就要断顿了。能求的能借的九妹都求了个遍借了个遍,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