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十章明智(2/3)
交给父母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说当时两个哥哥真有做生意的能力,或是能够担下这份责任,九妹也会义无反顾的让他们承担。可是经过这么多年下来一看,没有人能接手,能够把这事儿做下去。
当时交三成利的时候娘亲就不同意,说九妹一个姑娘家家的手里拿那么多银子干嘛,再有天天在外边跑来跑去的,万一丢了或是被人骗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还是当时父亲难得硬气一回站出来,压着娘亲没让,说“她一个姑娘家在外面跑本就不容易,身上更应该备些银钱才是正理”。
娘亲气的只得咬着牙答应了,最终三成利交到家里,两成利留在九妹自己手里。但是娘亲又提出以后需要她负责全部家用,九妹真的是一阵无语,原来家里这么多年大大小小事儿里里外外的东西还不都是她采买填补的。
平时她又是个手松的,所以如今手里的银钱也所剩无几。
铺子里的事儿九妹也经常跟爷爷唠唠,爷爷说九妹做的对。人做事儿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老想着不让自己吃亏。
大家都不吃亏,把好处往自己怀里搂,那这买卖就做不成。都退一步,看似吃亏,其实都没吃亏,这样的事儿才能做长久。
说到家里,虽然两个哥哥都止步于秀才,但一家三秀才,这在乡下在当时那也是一段佳话。
在农家,哪里说想读书就读书,想考秀才就能考秀才的,那笔墨纸砚都是费钱的玩意儿,想要走这条路,那背后都是有雄厚的家资支撑的。
平时都说穷文富武,真穷的连饭都吃不上,那还有心思和时间去学习。先得保证能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父亲能够读书得益于上面有三个哥哥能干又肯付出的哥哥,况且爷爷当年眼界比较开阔,处事灵活。农闲时跑跑商,挣点外快,日子就相对松快很多。
比那些正儿八经土里刨石的农家日子要富裕很多,见识也广,所以才有让父亲读书的想法,并且能够坚持到考上秀才,父亲也是考了两次才考上的。
爷爷有四个儿子,两个闺女,十个孙子,九个孙女,六个外孙,两个外孙女。除了二伯家因病夭折了一个姐姐外,其他的都养活了,这在农村也是非常少有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