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乾隆时期的景泰蓝(3/4)
头又摇摇头,而后开口解释道
“铜胎掐丝打的底,还结合了平填,内填和透底的工艺,可以说是珐琅技艺的大成作品了。”
珐琅真要说的话,其实是种混合釉料。它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用于制作宗教器物,后来慢慢的才扩展到工艺品类里。
元明时期,华夏开始出现珐琅,最早的就是掐丝珐琅。实际上就是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金属胎体的表面,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
这种工艺就是咱们常说的景泰蓝。只不过景泰蓝并不被康熙雍正喜欢。倒是康熙,在他晚年主导了珐琅釉瓷器的出现。
不过景泰蓝这种华丽,繁复的工艺,深受乾隆的喜爱。所以乾隆一朝,景泰蓝再次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啪啪啪
几人对面的有村一边鼓掌,一边道“杨师傅,好眼力。在诸位说出结果前,我先说说这件东西的来历吧,也算是给大家一点参考。”
“我身边的名藏君考证过,底足象首中间的这抹红色,被称为靛红,乾隆18年负责监管造办处的慎靖郡王允禧曾经上书了一批最新的珐琅彩颜色清单,里面就有这种红色。”
“所以,由此可以断定,这件东西烧造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18年。这件东西最早出现在1974年,日本的一次拍卖会,当时我父亲就在现场,还拍下了照片。”
有村从文件夹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推了过来。杨朝明伸手接过,看过后又把照片递给了唐师傅,一个个传阅。
照片一角已经泛黄,而且是黑白色,画面模糊,聚焦的对象也不是这熏炉本身,所以看的并不清晰,只能说器型极其相似。
但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反倒增加了说服力。
有村看几人对照片本身并没提出质疑,便继续道“当时我父亲囊中羞涩,并没有拍下。直到15年前,他再次在一个小型拍卖会上有幸再次见到这熏炉,这才出手拍下。”
“后来,我父亲也做了些许调查,这件香炉一共经历3次拍卖才到了我父亲的手上,为此他还去对应的拍卖公司查询了交易记录。”
这次他递来了几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