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各国反映和报纸的影响(4/5)
老百姓们从以前到现在也不会谈论政事,他们忙着家里的柴米油盐,忙着为生活所奔波,更何况从前私下谈论政事是要掉脑袋的,如今对相关的事情放松了限制,他们有关的国家信息来源也只是《淮国日报》。
比起国家大事,他们还是比较在意民生模板的科普知识,那些国家大事,哪里轮得到他们来操心呢?上头有皇帝老爷和各种官老爷顶着呢,更何况他们操心也没用,还是老老实实的过好日子才是最真实且属于自己的。
那些读书人们对此倒是很开心,他们学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发现他们的世界可以不止拘束于田野,上面还有更开阔的世界 ,对应的,自然也想得到相应的政治平台。
科举虽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寒门跟贵族终究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视野”在一定高度后,便因为身份而受到限制了。
说的形象点,古代的读书人也是年轻人,他们有些像现代的愤青,他们迫切地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指点江山”除了抒发心中抱负,未尝不是在向“伯乐”表现自己“千里马”的资质。
但是各个国家对人民私下谈论国家政事,都是非常忌讳的,这些读书人士自诩身份不一般,但是涉及到相关政事,也只敢在私下里谈论,或是写书作诗含沙射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淮国日报》的出现,以及里面隐约还带着鼓舞他们谈论政事的信号,无不让这些“怀才不遇”“有苦难言”的读书人感到振奋,淮国读书人为他们国家的开明感到自豪与兴奋,其他在淮国的他国读书人,羡慕的同时,也自发地在自己的国家宣扬和赞美淮国的“开明”——尽管实际上这种“开明”实际由淮国来定。
单单这些自然不是不至于的,但是《淮国日报》上面划分的模板,以及所宣扬出来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可以达到垄断,然而,却这么的在淮国境内公之于众了。
看过日报的读书人都在赞扬,宣唱这是一种接济天下的大义,赞美淮国君主是一个政治开明,思想辽阔的明君,甚至好些人觉得淮国很适合读书人发展,将来的文化聚集不是问题。
如果这次和吴国的战役能顺利结束,淮国不出意外,应该会迎来许多来自他国的读书人,这些人将会为国家的文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