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早木新芽春又接 雪中燃碳民意协(3/6)
业者,也是我联系到唯一一位一个人从制作到宣传都在做的传承人,你的意见是十分宝贵的。”
杭州境内的非遗不少,但如王星记扇、西泠印社之类的非遗传承单位规模都远比杭罗厂大,并不会出现一个人要兼顾技艺传承、创新设计、销售宣传等多项工作的情况。
在保护单位内的井井有条,对于调研人来讲,却不是什么好消息——每部分脱节开来,调研人需要分头联系,自行总结,确定其中关联,显然比向一个人寻答案困难得多。
更何况,如今非遗保护的方针尚且处于“抢救为主”,作为能用自己调研力量、参政议政,为社会发展某福祉的政协委员,这些亟待保护与发展,具有特殊性的非遗项目,显然更是重中之重。
金石篆刻有例可寻,互助易得;制扇工艺成规模、有体系,与此同时,因其便携、有固定受众等特点,铸就了此类项目的新生代继承者并不鲜见。
而如杭罗这样,消费成本高,了解与接受面窄,且后继鲜人的非遗项目,在陈姐姐看来:是面临同类型发展问题非遗项目的突破口,更是作为研究例证的极佳选择。
“你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非遗项目要置顶不同的扶持方案。”
说话的这会功夫,陈姐姐已经把笔记本电脑从书包里放到桌面上,打开了早就准备好了文档。
“这一点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考虑到了,但是你觉得这种扶持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资金、统一培训,还是……全都要?”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问题所在。”
几次面对记者的采访,哪怕面前的陈姐姐雷厉风行,提出的问题比记者还要犀利几分,如今的安霁早就不会有半分怯场,“现在无论是资金还是统一培训,很少有针对性的进行。”
“可能会把宣传不利的几个项目放在一起,培训传承人利用线上线下手段进行宣传。”
“可能把低息贷款、奖励基金发到了不同传承单位手上……但是无论是评判标准,还是形式方式,永远只能满足一部分项目,结果就是花了时间、人力、物力,可收效甚微。”
“比如我们可能需要的是纺织技术的传承人,而一些我熟悉的传承人们,他们需要的却是一位能给他们设计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