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读书这件事儿,历来都是不易坚持的(3/4)
法想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与今天不一样。
那时候只有一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在孩子的留学费用上才会比较轻松的应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当地号称“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穷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想这件事,在养活一个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国内读两三年书可能都要全家拼尽力气了。
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的人回来之后,镀金的效果也比较好,收入也会比较高,后来也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水了,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入窄门的问题,当窄门变成了宽门,那么就会有新的窄门出现。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deng公,当年是去了法国勤工俭学,我专门就此事翻过很多书,当时他家里费了好大劲啊,去了之后做各种杂工,中途还因为没钱辍学过。
但大家知道人家爸爸是谁吗?百度一下喽。虽然是小地方,但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不低于今天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那种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去留学都是如此艰难,这才是真实情况,比现在困难多了。
删掉了几段,毕竟公众号是个公开发言的场所,不是私底下聊天。有些话如果你好心说的很开很透,可能却不被个别人理解。所以聪明的人听别人说话,能听得出话中话。
如果再往前数,在古代,比如清代,老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两,普通私塾一年学费大概是几两、十几两,好的私塾与名师的学费就更高了。
那还只是初等教育,要想求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请名师(一般都是现任或前任官员)辅导,去外地游学,在古代那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通人衣食住行都很艰难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再回到建国后。我们这里读者也有不少以前的老三届,或者家里的老人也有在建国前后上大学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听家里人讲过,当时供一个学生上学的困难情形吧?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人世间》的周秉义、周蓉、周秉坤,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写照。并且他们的结局都是少有的好结局了,与大多数普通家庭比起来,他们的结局绝对已经算得上是喜剧了。
世事变迁,今非昔比。但是所变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