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2/2)
急;流贼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能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若是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故此,杨嗣昌便是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之人,先与建奴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流贼。自然,原来的崇祯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在流贼剿灭上很是有了成果,之后更是信重杨嗣昌,并让他入了内阁。但同建奴和谈,群臣反对,要知道,永乐时,建奴可是臣服于大明的一个部落,其首领更是亲自到京城朝贡,宣誓效忠,而建奴部落遇到争执,也是经常请求明廷裁决。这样一个从属关系,如今要大明去和谈,朝中迂腐的老臣如何拉得下脸,只觉得荒谬罢了,以至于和谈之事不了了之,这才有了戊寅之变,也就是今次建奴破关大举劫掠,导致卢象升战死,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四十六万人被俘,其中还有个德王朱由枢。杨嗣昌漏夜求见,为的是什么大事?思考间,朱由检返回乾清宫东暖阁,不多片刻,杨嗣昌便垂着脑袋迈了进来。眼前这人将近五十岁,中等身材,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神,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印象,行了朝礼之后,杨嗣昌便开口问道:“陛下身子可好些了?”
朱由检抬了抬手,没有回应杨嗣昌的关心,开口问道:“更深露重的,爱卿精神倒是好,见朕有什么事?”
皇帝的话夹枪带棒,明着是夸杨嗣昌身体好,暗地里,却是说他不懂事,皇帝身体才好呢,有什么事非得大晚上的谈,是嫌弃白天太亮还是人太多?杨嗣昌听懂了,却也装作不懂,要等到明日可就来不及了,这事呀,还得在卢象升见陛下前给敲定了,自己心里才有底!杨嗣昌满脸痛心,直接跪在了地上:“臣忝为兵部尚书,眼下流贼尚未剿平,建奴再次寇关,臣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