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置(1/3)
许梦他们这一批知青来的不凑巧,七月份是东北气温最高的时候,想着要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地干活,许梦和安宁心里都有些崩溃。
安宁前一世压根就没有去过农村,更别提下地劳作了。
而许梦虽然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但是现代社会的农村已经大规模机械化,爷爷奶奶让她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
老人们都是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所以希望孙女将来可以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
许梦小时候偶尔下地也只是端饭送水,爷爷奶奶心疼她,从不让她干重活。
因为路途比较远,许梦从初中就开始住校,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连回家的次数都越来越少,更没有机会下地了。
中午的大太阳晒的人发晕,但是到了上工的点儿,老知青们还是要按时去。
没办法,生产队集体劳动是没有假期的。不干活就没有工分,没有工分就分不到粮食,只能得到基本口粮,根本不够吃。
他们这一批新来的知青,按规定下乡的第一年都可以按月领取上级拨给的口粮。之后就要靠自己劳动赚工分来买粮食。
国家政策对知青的安排其实挺全面的,会给予安置费并且供应下乡第一年的口粮。
但是从55开始实施,68年大规模实行,越来越多的知青下乡插队落户,可是能够回城的机会很少。
如果没有关系,部分知青一但下乡可能就要在农村呆一辈子,有些人连父母都觉得他们去了农村就回不来了。
像安宁这一世的父母,觉得辛苦养大了孩子还没有回报,就拿走了她下乡的安置费还家里欠的债,看样子是不指望女儿能回城给他们养老了。
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增多,粮食供应紧张。知青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饭都没的吃,只能下乡自己去挣粮食。
可是城里人多数比较瘦弱,干活不太行,跟村里人的矛盾也逐渐激化,有的生产队甚至会克扣知青们的口粮。
清河村生产队条件不算差,粮食是足额发放的,但是发下来的都是原粮。
女知青负责人王婷婷特别提醒她们,这些粮食经过加工之后是肯定不够吃的。而且干体力活消耗大,可能二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