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土坯房(1/3)
对于大队长的拒绝,许梦等人心里都早有预料。虽然知青下乡安置费有房屋补贴这一项,但政策是一回事,拿到手的是另一回事。
要是向上面闹一闹,说不定可以强制让村里通过这个提议,但是这样就把村里人全得罪了,他们在这里待不下去,房子就算盖成也没有意义了。
大队长耐心的向他们解释:
在七十年代,砖瓦窑数量还不多,以农村的经济条件很少有人能盖的起砖瓦房。一栋瓦房造价大概是四、五百元,在这个生活贫困的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还是土坯房。主要分为夯土房和坯垒房。夯土房的质量相比之下更结实,抗雨水冲刷。坯垒房不抗雨水冲刷,几乎每年都要外墙抹泥抹墙。
质量好对应的是价格贵,因为材料匮乏的缘故,农村建房主要使用土、石灰、砂等,俗称就是三合土。
“夯”这个字的意思是“打夯”,也就是将泥土压实,就像知青点房子的地面,因为使用人数多,地面频繁被踩踏,久而久之就变的坚硬不透水。
建夯土房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要请人使用工具反复的捶打,这个年代又没有大型机器全靠人力进行加固,这样的土坯房也是不便宜的。
而坯垒房则是把粘性适中的土壤用水调和成泥,掺一些麦秸用模子托成土坯,晒干后就可以垒房了。
但是坯垒房墙面一下雨就容易脱落,往常住下掉土,连雨天对房子影响较大,浸透了水的土坯就是烂泥,严重的话房子会倒塌,需要时常修补。
不过比起不透水的夯土房,好处是冬暖夏凉,当然最大的好处还是便宜,七八十块钱能盖三间,城里工资高的工人两三个月就能盖一套。
这个年代农村盖房子花费最大的不是建筑材料而是人工,毕竟都是土坯房。村里人如果不答应,这房子很难建成。
许梦笑道:“大队长,我们知道村里当初盖这个知青点已经出了不少钱,但是现在住在村里的知青数量不少,我们几个人另外盖房子也是想让大家都住的宽松一点。”
看着大队长不置可否的样子,她补充道:“这次盖新房,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大家一起凑钱,请村民们帮忙。”
听到不需要村里出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