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近代史正见(2/3)
没有选择沉默,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着“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
义和团,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短暂而又耀眼的组织,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列强证明: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是无法被直接殖民的。
相比之下,满清政权显得较为软弱,更容易被列强控制。于是,列强们开始改变策略,从“瓜分中国”转向“以华制华”,通过扶持满清政权来实现对中国的间接统治。《辛丑条约》的签订,便是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
然而,这一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民众的反抗力量让列强们感到无奈,他们不得不正视民众的反抗精神。为了压迫汉人,西方列强甚至给予满清政权大力支持,连战争赔款都给予贷款,这无疑是对人民反抗力量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义和团虽败,而其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这种根植于民间的反帝精神,如同一颗火种,在黑暗中燃烧,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近百年来,一些公知和别有用心的人对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的抹黑从未停止:除了胡乱篡改历史,还斥其为“邪教暴乱”,或讽其“盲目排外”,却选择性遗忘了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反抗源于压迫。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农民因“天地会”抗租遭血腥镇压,人均土地不足15亩,赋税却比清初暴涨30倍;义和团兴起的直隶地区,教堂侵占田产达200万亩,传教士甚至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当官府成为列强的帮凶,当法律沦为剥削的工具,手无寸铁的百姓除了“揭竿而起”,尚有何路可走?
其二,进步藏于局限。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虽空想,却首次实践了“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义和团的“灭洋”虽盲目,却凝聚了民族觉醒的最初呐喊。这些局限,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阶梯——没有太平天国对清廷的重创,就没有后来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没有义和团对列强的震慑,就没有“人民战争”思想的萌芽。
这两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的命运,永远掌握在人民手中。太平天国让清廷见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