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生死忌讳(1/3)
原来他确实是被一些事给耽搁了,然则却不是被路上发生的事给耽搁了,而是被家事所耽搁了。
而此事若要说清,还得先从徐通判的家室说起。
按照徐通判自己的说法,他本是穷家舍业出来的学子,全靠着当地一名富商资助方才得以继续维持学业,考取功名。
这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毕竟自古以来便有许多富商资助寒门学子的先例,便如此先前宋朝时期,由于所有读书人寒窗苦读到最后都需进京赶考,而许多秀才家中贫寒,这进京赶考所需要花费的路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便会有许多富绅出资资助。
一来是因为自古以来社会便敬重读书人。
二来便是这些商贾们的经商头脑了,这一笔路费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然则若真有学子能够高中,一则使得他们面上也能有光,二则对家中生意也对有助力,便是旁的不说,自古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又道说士农工商,像他们这种经商世家,难免会有遇到关口的时候,如今广施恩惠,待到来日,兴许就是能救命的恩情。
再者便是朝廷政策对读书人的各项优待了。
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徐通判讲起来也是坦坦荡荡,直言道他的情况和宋朝的那些学子还有不同。
那富商之于他不仅仅是资助了一笔路费那么简单,而是自他打小开始,便收拢为门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延请名师,都是富商家一手包办。
他自算是承了那富商的大恩了。
后来金榜题名高中后,自然要报答,偏那富商什么都不要,只提出一个要求,那便是招他为婿,要将家中女儿许配给他。
自古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通判家中父母族老都觉得这是一门极好的婚事,他本也有心报恩,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从此,他便成了富商家的乘龙快婿,而那富商因为得了这么个有头有脸的女婿,儿子们也有了家中姐婿照拂,也彻底放心的将本家基业交给了儿子们,又带着长子去外地经商去了。
而这事情,便就发生在这徐通判的一位舅兄身上。
话说徐通判的这位舅兄名唤秦朗,如今年方十六,也正是苦读用功的时候,现下正在当地一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