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钧史(1/4)
听岳老爷子批示胡说八道,赵源微微一愕,因为自己大师父在说及此事时,同样用的是这四个字。
“拙子,汝哥官钧定,我就算不是很懂,也知道宋五大名窑,说没有钧窑这不扯蛋吗,
现在还有不少传承的,如果没有,那些传承是哪来的?”林如泽也插口道。
赵源极为平淡的解释道:“你们知道说宋无钧是谁先提出来的吗?”
三人皆是摇头。
“是小日本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钧窑是金代的,接着是美国人提出,认为钧窑出自元代,
最后英国佬也站出来了,说是元末明初的。
国内呢,有些学者就喜欢引用国外的论述,认为他们所说都是对的,而挑战故有权威这个事又很过瘾,符合一部分学者的尿性,
所以他们就跟着唱和,说宋无钧。”
“他们凭什么这么说?”王旭有些小愤青,听到是几个老外在扯,语气就变得冲起来。
“他们的论据是,宋代古墓中,并没有一件钧窑品出土,连个碎瓷片也没有。”
林如泽好奇道:“那你认为呢?对了,这就是刚刚你听练摊说是出土物神色变化的原因?”
赵源点头道:“其实,说宋无钧他们的论据很片面。我所知道,钧瓷初始于唐,而后盛于宋。”
“那为什么没有出土的呢”岳拙再度追问。
“关于钧窑的俗语有很多,有人说‘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也有人说‘以器为纸,以火为笔,一窑烧得万般彩,天下谁人不识钧’。
从古代的工艺上来讲,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就是说,钧窑的窑变是所有窑中变化最多的,而且永远烧不出一对釉色完全一样的器物。
这些,都造就了钧窑的独一无二以及珍贵性。
有一种说法,唐玄宗酷爱唐钧,认为其是‘钧’王之瓷,既然沾了王字,就不能等闲视之,
所以又下了‘钧不随葬,民不得用’的禁令,所以才会在唐宋的古墓中看不到钧瓷的踪迹,至宋,这条禁令也被沿用了下来。”
王旭和岳拙不禁点头,林如泽则在暗叹赵源学识的渊博。
四人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