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李忠(1)(1/2)
第一眼就能看到柳素鳞的书案,上面左边是他带回来处理的公文,右边这是笔墨纸砚。不过那个砚台,除非有人帮他研墨,一般这个闲的人是金市东,花辞镜也曾经因为好奇,像看看柳素鳞怎么处理公文,故意用研墨为借口,留下来观察。而柳素鳞自己,根本就不用。在砚台的旁边,有个用砚石制成的石臼和石杵,柳素鳞会非常简单粗暴,甚至堪称有辱斯文地将墨条直接捣碎,然后把碎成灰的墨粉倒入一只水晶的瓶子,再将水倒入水晶瓶,摁上瓶塞,直接把墨粉和水摇成墨汁,再用行囊笔直接蘸取使用。花辞镜看过柳素鳞捣墨条,简直就跟他炼丹捣药时一模一样,熟练得让花辞镜惊讶。你说,柳素鳞在用墨方面已经粗残至此,但他用来装墨汁的水晶瓶,还有那只行囊笔,却非常精致。装墨汁的水晶瓶,被雕成了高三寸的鱼篓,而塞子自然就被雕成了鱼篓的盖子,墨汁装满时,整个水晶瓶呈现出纯黑色,又因为水晶壁的透明,呈现出柔和的光,晶莹剔透。至于柳素鳞的那支行囊笔,笔杆竟然是汝窑瓷!不知道是什么工匠,给柳素鳞制作了中空的鱼竿笔杆,那笔杆上了墨色的釉,烧制得极为精良,柳素鳞用的时候,那笔杆宛如拿在人手中的一支墨竹。柳素鳞平时要是写秃了笔头,就会将那个秃笔头扯下来,换上新笔头。花辞镜曾经看过那笔头,竟然是上等狼毫,整个汴梁都找不到卖的。当时花辞镜看这行囊笔和墨汁瓶子甚是有趣,也因省了研墨的麻烦,感觉可以直接贩卖,赚上一笔。就问柳素鳞,他的笔墨是在哪儿买的。然而柳素鳞却很平静地告诉她,想从中赚钱是不可能的。花辞镜不懂,这么方便的东西,怎么就不能赚钱。然而柳素鳞却反问花辞镜,是否知道为何要有砚台。当时花辞镜脑子一懵,不就是个写字都要用的东西吗,没有砚台怎么研墨?柳素鳞却跟她说了段话。古时,伐竹编书,笔即刀也,书文作句,就是以刀刻竹,留人之所思,亦是刀竹争锋,锋锐毕露,不合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如水之道,上善若水,至柔可克至刚。隽永之道,即自然之道,因此笔墨纸砚替代了刀笔伐竹。砚至刚,水至柔,刚柔何以并济?以墨调之。因此,墨和砚断不可分开。正如这世间的道理,需得辗转反侧,历经磨难才能懂。墨砚不可分,千研万研方能成书写之墨,正如纸上载的圣人言,若非历经万劫,怎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