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全力(2/4)
是多达三百四十八条。很多僧人也觉得这些戒律对大家的约束太多,很不自在。但真正懂得戒律产生的高僧们,不仅不烦这么多戒律,而且欢喜地主动将这些戒律默默记在心里,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戒律可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组织僧团弘传佛教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戒律,发现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戒律,这样逐渐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戒律有些粗看很约束人,但真正践行了之后,才发现它们都在提醒僧人,别再往那里走,再走就会陷入或者贪或者嗔或者痴或者慢或者疑等各种人容易犯的毛病中间去了。高僧所以会逐渐成为高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逐渐将以戒为师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每日的行立坐卧中不断体悟着严格遵守佛教戒律带来的好处,将佛教戒律变成了日常不用提醒也能做到的习惯。当做到着一些之后,高僧即使不说话不做事,也能让在他身边的人感受到他的不凡,这种不凡,不必他刻意,就自然而然生发。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规矩内化成了自然而然的行动。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就是在每天持守正确的规矩道德规范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气场。如果谁懂得道德、法律、规矩对人进行约束的好处,又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被不合适、不合理的规矩束缚,谁就能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义净说完,发现在青年身边的壮汉对他投来了一丝感激的目光,而青年则尴尬地摸了摸头,说:“我原来可能想错了,总觉得烦,总想着赶紧功成名就,然后自己来立规矩。现在看来,可能还是我没有明白长辈们的苦心呢。”
义净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世间的规矩,有些虽然让人不舒服,但长期坚持做到之后,受益无穷。有些则可能确实需要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这些规矩,哪些是真正该执行的,哪些可能是不那么正确的。懂了这些,慢慢的,一切就能豁然开朗了。”
“师父是说,如果有的规矩本身真有问题,该改就要改?!”
青年问道。“那是自然。在古代以人为殉,贵族死去,大量奴隶生生被杀殉葬。这种做法,显然不太合适。因此,后来人们改成用陶俑代替人殉葬,纸变得比较普遍了之后,也有用纸来糊纸人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