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匠村(1/2)
我出生在西南农村,老家是有名的小翠屏山,山上林木繁茂,还有一座老君观,有数百年历史,经过几次重修。终年香火不断,道士都有上百人
后来破四旧,老君观的道人大部分被遣散还俗,只留下几个年纪实在太大的看门。现代最后又改为一片风景区,搞旅游开发了。
村里大部分人的祖上,都是清初时搬迁过来的当时正好第一次重修翠屏山老君观,征调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当然我指的是很多农村都有的泥工瓦工,铁匠木匠、漆雕画刻等一些传统手艺。
等老君观修完,这些匠人大部分就在附近择地而居,形成了一个以匠人为主的小村子。
与我们村一山之隔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黄沟,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期间,黄沟发现大量优质原煤。一位英国传教士带来了一台当时很先进的内燃机,组织修建煤矿,从各地征调大量工匠开始修建煤矿。
黄沟产的煤炭全国有名,据说民国初期,当时全国铁路使用的都是蒸汽机火车,火车要想翻过秦岭,没黄沟煤矿的煤炭可不行。抗战爆发,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局长”亲自出任矿长一职,足见黄沟煤矿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煤矿修好后,这些外来匠人也在附近扎根繁衍后代,就近谋生,和本地人互相通婚。形成了今天这种虽然只有几百户人家,却匠人数量众多,有别于一般农村农民居多的情形,乃至后来村名都改作匠村。
匠人虽然是普通底层百姓,但大部分也有师承或者师传徒,又或者父传子、兄传弟。我们老家的匠人更是如此,老师傅会收一些徒弟,既是传承手艺,也给人一个饭碗,徒弟学艺如果精湛,将来出去一提,说是某师傅弟子,师傅也有名声。
匠人收徒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收徒可以众多,但学到精髓的却很少。很多人学徒三年,师傅的手艺能学个七七八八,但门中绝活秘技却很难到手。
原来做匠人的,都是四处做工,古代更是有匠籍,随时都会被朝廷抽调到各地。走南闯北,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上梁做瓦,修坟造墓,都讲究个选吉地,掐吉时,亦或起个符水,看个吉凶。虽然都是封建糟粕,但信者为真。主人有要求,哪怕再奇怪,也得照做,但求皆大欢喜,不管阴宅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