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掌墨(2/3)
本地匠人为主的“本土派”,另一派则是逃难过来的外地手艺人“外地帮”。
这些外地手艺人往往因战争孤身逃难到此,拉帮结伙,能揽活的时候抢活,没活计的时候也当暗匪盗抢。很是和本地匠人发生了几次冲突,闹出了几条人命。
大掌墨家既不算纯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又不算最近才涌来的外地帮,索性两不相帮,平时只接些相熟人家的小活小计,勉强度日。
一晃到了民国二十八年。那年大掌墨刚好36岁。
年初邱道士给他算了一卦,说他本命之年又犯太岁,恐怕有祸事上身,叫他小心做事,切莫惹是生非,争强斗狠。
大掌墨听得邱道士这般说,加上外地帮对“大掌墨”这称号早就垂涎已久,这年一直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极少接活出门,只求平安渡过这一年。但不出去做工,家中难免家中渐渐入不敷出,眼看到农历腊月初,家中余粮渐尽,连三餐都难以为继。
这日,大掌墨正在家中发愁,正好煤矿主事的孙麻子来找他,几句寒暄之后道明来意,却是要建一座四面围的院子,将来养老之用,四面围的土墙已经垒好,单等吉日立柱上梁。
因为当初大掌墨父亲老掌墨参与修建过黄沟煤矿,孙麻子对父亲的手艺颇为赞许。这次找上门来,是希望他带几个师兄弟一起过去帮忙立柱上梁。
孙麻子说,只要他带人过去帮忙,当日管饭不说,还有一顿酒肉,另外给十个银洋做工钱。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笔丰厚的报酬。
想到今年自己本命之年,大掌墨本来不想接这个活。因农村上梁立柱,最是隆重不过,讲究极大,自有一套入堂、贺梁、开梁、上梁、接包、抛梁、待匠的程序,中间半分差错不得,否则妨碍主家风水,住宅不得安宁,诸事不顺。又怕同行相妒,使用下作手段,不免当场就有血光之灾,掌墨之人凶多吉少。
但家里已经好几日没有像样的粮食下锅,看看自己面黄肌瘦的三个孩子,心里实在不忍。
家里老婆也劝道“当家的,眼看入冬了,家里粮食将尽,光靠野菜糠团充饥,大人熬得住,几个孩子怕是熬不过这冬啊。我看你这次多带几个门中老成的师兄弟,小心点做事想无大碍,挣点钱换点粮食熬粥也好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