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知积弱则必图强(一)(2/3)
满门抄斩。
杨皙子心存幻想,问道:“老师,听说李中堂已在京城斡旋,这议和的条件,还会有转机吗?”
当今天下,国人心中的朝中柱石,自然是淮军领袖,文华殿大学生、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中堂,李大人了。
他是太后钦定的辅佐中兴、匡济艰难之人,更是洋人口中的东方俾斯麦。
若说有谁能力挽狂澜,那肯定是非李中堂莫属了。
王壬秋微微摇头,缓缓道:“李少荃这次,怕是也无力回天了……”
杨皙子一惊,老师的眼光是他远远不及的,既然老师这么说了,事情恐怕是大大的不妙了。
福三突然问了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去年洋人联军攻城时,为何只有京营抵抗,那些个督抚们却是袖手旁观,还搞出一个东南互保?”
杨皙子想到了另一面,也问道:“他们公然抗命,就不怕秋后算账吗?”
王壬秋对去年那场大变知晓不少内幕,见两位弟子都有疑问,便耐心指点起来。
去年拳乱才有蔓延苗头时,两江与湖广便与英吉利国有了默契,后经铁路大臣盛宣怀牵线,两广、闽浙、四川、山东均与参战各国有了相关约定。
6月21日,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了“十一国宣战诏书”,但这诏书不是按国际外交惯例,一对一的交予外国使节的,而是向所有清廷臣子下达的。
当时邮政为铁路大臣所管辖,盛宣怀下令各地邮电局将诏书扣下,并另外电告各地不得妄动。
时任两广总督更是代表各省督抚电告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6月26日,盛宣怀广邀各国领事于上海会晤,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
7月14日,又新增了《福建互保协定》。
最后,说是东南,实际上中南、西南各地,均已纳入了互保范畴。
在王壬秋的抽丝剥茧下,那一场风云诡谲的大动荡,在两位学生面前缓缓展开。
杨皙子问道:“他们竟如此胆大妄为?”
王壬秋道:“非是胆大,而是不能?”
“为何?”
杨皙子与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