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知积弱则必图强(三)(1/3)
“那道遗诏呢?”
福三对遗诏那事,一直念念不忘。
王壬秋道:“宫闱之事,众说纷纭,真实情况已是不得而知,只是能肯定一点,这份遗诏,必然已不复存在了。”
福三怅然若失,点头道:“也对,有那东西在,也不至于有后来的事了。”
王壬秋对当年之事,不知复盘过多少次,自嘲道:“当时我也是把事想得太简单了,以为算无遗策,却是被人轻易破局,将这天大的事寄于一份遗诏,简直是可笑。”
福三与杨皙子对望一眼,有些不明就里。
王壬秋解释道:“当年西宫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助力,是恭王,恭王此人的确也是大才,若是我当年建议肃中堂交好恭王,哪会给西宫可乘之机,甚至就算是恭王与西宫联手后,也只需许以恭王大宝之位,那两人的联盟立时就得分崩离析。毕竟当时朝堂就两党,肃中堂与恭王各领一党,他们若是同气连枝,朝中再无敌手。”
福三眼前一亮,赞叹道:“龙椅就一张,西宫必定要让儿子坐,她才好母凭子贵,可恭王一旦有机会,又怎会拱手相让呢!”
杨皙子补充道:“恭王向来开明,素有贤王之名,不管如何,说到底,总比那妇人当权来得好!”
王壬秋见福三与杨皙子说起这胆大包天的话,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暗自点头,逐鹿一脉,如今总算是可称后继有人了。
“老夫治学数十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翻了多少遍,从中啊,我悟出了一个真谛!”
王壬秋趁此良机,准备给两位弟子灌输最为核心的思想,帝王之学。
“凡一国初立,国君强悍,诸侯皆俯首听命,国家安定强盛;而到了末期,王室衰弱,诸侯强大,国家则乱象四起。周后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无一不是。”
有明君方能用贤臣,用贤臣方能行美政,行美政方能致中兴。
王壬秋又细举了周武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例子,深入深出,滔滔不绝。
他指出,国家要富强,必须得依靠英明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只有国家大权集中在英明的君主手中,再由贤明的大臣执行到位,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