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你想当导演?(1/3)
廖东一到剧组,先忙着和各种熟人打招呼。
黄玄是拍《亲爱的翻译官》时认识的朋友,平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联系也不算少,黄玄喜欢和廖东谈论演技问题。
虽然因为在《翻译官》里表演很模式化,被廖东压了一头,但黄玄并不在意,在他看来,自己没好好演,没有人尬吹是正常现象,相反他还为廖东能出圈而感到高兴。
他真的,我哭死……
第二个就是秦浩,秦浩因为《火锅英雄》票房小爆了一下,行情见长,最近找他戏还挺多的。
什么《234说爱你》《这位壮士》《上海王》,还有一部和崔智友一起主演的都市爱情偶像剧,秦浩一口气全给接了,不过这几个剧本他都不喜欢,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按照以往秦浩的尿性,这些电影和电视剧他是不会接的,他觉得会让他失去演戏的热情。
可是秦浩和伊能婧的孩子小米粒刚刚在美国出生,没办法,他也要赚钱养家……
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秦浩所谓的怕失去热情,就是怕演这种水平线以下的作品多了,演技模式化。
这倒是真的,一个演员如果作品足够多,那么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演技飞涨,类似顿悟,成为真正的演技派,另一种就是演技模式化,陷入了固定的表演模式。
模式化的演技还算是演技吗?
当然算,用得好,就是合格演员,还能拿影帝。
比如香港那堆表现派的演员,其实就是模式化,但人家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模式,所以看起来还挺不错的。
要是用得不好……那就是第二个杨小狐。
杨小狐刚出道的时候,其实演戏是很有灵性的,可时间越长,戏越拍越多,她也就疲了。
反正瞎演也能过,为什么还要写人物小传,进入角色,磨炼演技?
有这个功夫,多接几部戏,多拍几个广告,多上几次杂志封面不香吗?
所以大家就看到了后来演什么都差不多的杨小狐,甚至她想在《我是证人》和《宝贝儿》这种电影里好好演戏,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回当初的灵性了。
有得必有失吧……
言归正传,和这些人打了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